2025年10月19日 星期日

AI的太多與太少

AI太多與太少

AI」有兩層思考:一個自是人工智慧或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另一個是動物智慧(Animal Intelligence,這裡想討論的AI 太多與AI 太少

*人工智慧(AI)的「太多」:否認機器意識

由於 AI 技術的高速發展,許多人認為人工智慧已經擁有意識、心靈,甚至具備與人類相同的人格地位。這意味著不僅人類是理性的,AI 機器人也是,但我對此持保留態度。

即使 AI 能表現出與人類相似的行為或功能,看起來像人類的智能或心靈過程,但這仍然只是模擬看似而非實是

特別是當我們談論人類的心靈或智慧時,其必須有生物化學基礎、有神經系統,能感受痛苦、快樂和受苦;然AI 機器不具備生物化學性質,它們就像汽車或其他機器一樣,運作良好,但終究是機器,難以擁有與人類相同的心靈,也不應該被賦予道德主體性和平等權益

我說「AI 太多」,正是指我們過度樂觀了人工智慧與人類心靈相同的現象。

*動物智慧(AI)的「太少」:應有的道德關懷

賦予AI 機器意識相反的,乃我認為人們對動物智慧和感知的承認卻太少

動物擁有神經系統,牠們會感到疼痛、有自己的生存價值、快樂取向;無論是狗、貓、豬、馬,或任何大小動物,只要擁有神經系統或大腦,牠們就具有一定程度的智慧和感知意識

既然牠們會感到痛苦和受苦,我們就必須將牠們納入平等的道德考量。這正是哲學家彼得・辛格(Peter Singer)所強調的:我們之所以對動物負有義務、不應該吃肉,尤其是不應該食用工廠化養殖的肉類,正是因為牠們與我們一樣會感受痛苦,如是遵循「利益平等考量原則」(the principle of equal consideration of interest),尊重其生命

然而,絕大多數人(可能超過八成或九成)是食肉者,他們並不認為吃肉是錯誤的,但正如辛格所言,這是不正確、甚至是不道德的。既然動物有受苦的感受,我們就必須意識到牠們的處境。

我想佛教亦持此一立場,佛陀的首要教導為「人生是苦」。既然苦痛是首要關注,那麼所有有情眾生,不論是人類還是動物,都是道德關懷的對象。況且我們對待動物的方式,展現了我們作為人的品質,正因為我們是人類,更應該善待動物,而非僅僅因為身為人類就支配牠們、殘殺牠們。

以上就是我關於「AI的太多與太少」的初步思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