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3日 星期二

靜思弟子與慈濟人

靜思弟子與慈濟人

2016年慈濟開宗的里程碑,證嚴法師<靜思法脈,慈濟宗門>一文可視為是重要宣示,大致繼<濟志言>後另一重要的定位、定向,值得深入探研。

「靜思法脈勤行道,慈濟宗門人間路」,證嚴法師以此自勉勉人,「靜思法脈」和「慈濟宗門」(或簡稱法脈和宗門)之分也是慈濟社群所熟知。

初步而言,「法脈」重於「為佛教」,「宗門」強調「為眾生」,不過這僅是簡略、甚至粗略之說,畢竟「為佛教、為眾生」相依不離,為佛教的同時即是為眾生,反之亦然,只不過是著重程度的不同。

也因於「為佛教、為眾生」之別,大致說來「靜思弟子」皆是「慈濟人」,但「慈濟人」未必是「靜思弟子」。「靜思法脈」和「慈濟宗門」同中有異,「法脈」屬於內圈,基本上皆有佛教信仰,是以靜思弟子即是三寶弟子;至於「宗門」所涉範圍更廣,凡有心利他行善、參與慈濟志工行列者,可說就是慈濟人。

簡言之,「法脈」入佛門、以佛教信仰為依歸,「宗門」行善門、強調投身慈善而未必關乎信仰。證嚴法師以「善門入佛門」為理想,但不代表入善門就一定要入佛門,不盡然所有慈濟人都必須是佛弟子。相對的,「海納百川」,慈濟社群有著為數眾多的「異教徒」,顯示慈濟「跨宗教」的慈善特色。

「靜思法脈」、「慈濟宗門」另有各種可能解釋,另一向度是法脈重於「內修」,宗門強調「外行」,「法脈宗門」是「內修外行」的象徵。

或者進一步說,「靜思」之止靜觀思、靜定思慧與「慈濟」之慈悲濟世、慈善救濟,或可解讀為解脫道和菩薩道之重內修與重外行的不同。當然外行要有內修的基礎,內修亦是為了外行,兩者是密切相關的。

一如「慈濟人」一詞未必僅是慈濟社群所專屬,凡有心從事慈善救濟工作者皆是某種意義的慈濟人;同樣的,「靜思」代表佛教的止觀,凡能靜下心來內觀反思,皆是靜思的實踐,每個人都可以寫下自己的「靜思語」,在安靜沈思時寫下自勉的隻言片語。

如此「廣義」而言,每一位佛弟子都可以是靜思弟子,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慈濟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