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3日 星期二

興福之於菩薩道

印順法師在<學以致用與學無止境>說:「從佛法存在於人間,為自己、為眾生、為佛教,出家人所應行的,古來說有三事:一、修行,二、學問,三、興福。這三者總括了出家學佛的一切事行;宏揚佛法,利益眾生,都不外乎此。以個人來說,專心修行(專指定慧說 ),為上上第一等事。以佛教及眾生來說,學問與興福,正是修習智慧與福德資糧,為成佛所不可缺少的大因緣。出家而能在這三面盡力,即使不能盡如佛意,也不致欠債了。」 

就上述說法分析,修行為上上第一等事,大致意指佛法以「解脫」為核心關注,一切佛法皆以此為目標;只是大乘佛法的「解脫」不只是個人的、亦是一切眾生的,因此除一己修行外更重視利益他人,如透過學問及興福來利濟眾生。 

因此,以個人修證來說,致力修行為上上第一等事,若就普度眾生而言,反而是利他的慈悲行才是上上第一等事。 

只不過「興福」在中國佛教傳統似乎是被看輕的,認為是佛法修學中最低階的,往往以「人天善法」來貶抑或看輕。「興福」在「高僧」類型,只是十類中的一類,且可能被視為是不重要的一類。 

慈濟以慈善起家、以慈善聞名,屬性定位重於「興福」,也因而易被一些佛教團體定調為「修福不修慧」之「人天乘」,相對而言他們是弘揚佛法、教導修行,自認為是高一階的。 

這一方面是以「小乘」的「自度」來看佛教修行,忽略善根福德資糧在菩薩道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慈濟長期以來缺乏法義探究與佛學論述,修行的法門又和傳統很不一樣,因此外人的刻板印象始終難以擺脫。 

在證嚴法師心目中,不只是佛教辦慈善,而且要辦出佛教的慈善。佛教辦慈善,若少了佛教精神,雖然也是善,但恐只停留於世間的善、人天的善。相對的,佛教的慈善,具有佛教解脫特色的慈善,當是「善門入佛門」,既修福又修慧,在修福中修慧。 

總之,「興福」在大乘菩薩道是極其重要的,如印順法師說「福德因緣不足,智慧也難得成就」,而慈濟正是強調福德因緣。倘若慈濟社群能強化佛法的知見和素養,以及思想的表述與辨證,佛教界不友善的質疑乃至貶抑,當可以煙消冰釋。

相關文章  「佛教辦的慈善」 vs. 「辦慈善的佛教」  慈善作為一種佛教修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