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11.30 Thurs.
慈善作為一種佛教修行
先前<弘法比慈善艱難>(或<弘法不比慈善容易>一文這裡做一些補充。該文似乎把弘法和慈善一分為二,但這應不是證嚴法師的本意,事實上就她的理想而言,兩者當是二而一、一而二的關係。
換言之,證嚴法師把慈善工作當作是大乘佛法的修行方式,所謂的「菩薩」即要積極入世救度眾生,拔苦與樂,凡一切的苦難都是菩薩行者所應承擔的。
如此,慈善本身即是一種學佛法門、修行方式,而且不只是學佛法門、修行方式,同時也是一種弘法形式,即透過慈悲善行的引導,讓切身參與苦難關懷的志工能縮小自己、自我改造、藉事練心、見苦知福、知足惜福、常懷感恩等,除涵養正面正向的道德人格,同時也深化修學佛法的菩提資糧。
既以慈善作為一種佛教修行,因此可說從事慈善即是修學佛法,修學佛法即要從事慈善,兩者環環相扣、密不可分,甚至是「相即相入」。
如果論及證嚴法師對整個華人佛教、甚至是世界佛教的貢獻,此結合慈善濟世、學佛修行與弘法度眾為一不可分的整體,即是她的非凡貢獻;除了為佛法修學開創新局,也為大乘佛教立下另類的修行範式。
修訂後以<慈善作為一種修行法門>為題刊於616期《慈濟月刊》「百川歸海」專欄
慈濟志業從慈善起家,五十多年的入世工作,在今日已斐然有成。草創初期是由三十名家庭主婦每人每天省下五毛錢,一點一滴投入竹筒中累積起來,進而滙聚眾人愛心發跡成長;也正是這些「草根菩提」的樸拙力量,流傳了數以萬計的感人故事。
今日的慈濟不只是定位為慈善,還包括醫療、教育、人文、環保等各種志業,而且更以弘揚佛法為本務。可知,「由善門入佛門」是證嚴法師創辦慈濟志業的理想,救貧、救病外更重於「救心」,視弘法和慈善兩者是二而一、一而二的關係。
證嚴法師屢屢強調慈濟不是一般的慈善團體,更是一佛教的修行團體,慈善工作是大乘佛法的修行方式,所謂的「菩薩」即是要積極入世濟助眾生、拔苦與樂,視一切的苦難都為菩薩行者所應承擔的。如此慈善僅是方便入門,最終要帶領弟子修學菩提道,而走向慈悲與智慧的圓滿。
既以慈善作為一種佛教修行,因此可說從事慈善即是修學佛法,修學佛法即要從事慈善,兩者環環相扣、密不可分,甚至是「相即相入」。
換言之,慈善本身即是一種學佛法門、修行方式,而且不只是學佛法門、修行方式,同時也是一種弘法形式,即透過慈悲善行的引導,讓切身參與苦難關懷的志工能縮小自己、自我改造、藉事練心、見苦知福、知足惜福、常懷感恩等,除涵養正面正向的道德人格,同時也深化修學佛法的菩提資糧。
在證嚴法師心目中,慈濟志業不只是世間慈善工作的推動,還包含宗教聖境的尋求,以社會關懷為「權」,佛法行解為「實」,緊扣佛教精神從事慈善救助,進而把慈善、醫療、教育、環保等利他志業,視為是意義和價值實踐的過程,透過助人善行的開展引領志工共成佛道,終而體現《法華經》「一佛乘」的理境。
如果論及證嚴法師對整個華人佛教、甚至是世界佛教的貢獻,此結合慈善濟世、學佛修行與弘法度眾為一不可分的整體,即是他的非凡貢獻;除了為佛法修學開創新局,也為大乘佛教立下另類的修行範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