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12.5 Tues.
有溫度的學術研究
宗教所多數同學都有宗教信仰,宗教傾向多於學術關懷,乃為追求信仰的認識才進入宗教所就讀。然而學術之重反思與批判,往往易於「解構信仰」,要求他們把論文寫得和一般學者一樣乃勉為其難。
若問起我的看法,我認為在符合學術精神及形式規範的前提底下,去做自己想做的研究,寫一本自己真正想寫的論文,而不太需要擔心缺乏學術性、批判性等。
事實上,與其說學術重批判,更應說「求真」,只要有「求真」的精神,相信已具有一定的學術性。此外,學術的形式規範在於強調嚴謹態度,期能中規中矩一絲不苟,從中顯示出學術的莊嚴與專業。
一如印順法師所說佛教研究的對象要重其「宗教性」,在「以佛法研究佛法」表示要以「涅槃寂靜」為研究的最高理想。可知學術主要是工具,其目的是為人世間的美善來服務,而不能本末導置,犧牲宗教核心的價值關懷和意義探尋,而屈從於學術之下顧此失彼。
每個人的性格與生命情調是不同的,作為一個「宗教人」所作的學術研究理應多一點溫情與理想;相對的,一些俗不可耐的學者,立論看似犀利、精闢,但內在生命卻是相當貧乏,這似乎更讓人感到同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