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3日 星期六

分判與綜貫──試論印順判教觀的兩重思路

2017/12/22 Fri.
分判與綜貫──試論印順判教觀的兩重思路
  印順曾表示太虛長於融貫」,而他卻偏重辨異」,[1]佛法判攝往往被認為懷疑、否定傳統居多,具有一定破壞性;然而印順之法義抉擇並不是為了否定特定傳統,將之排除在外,而卻有各安其位各盡其能之意。例如印順雖把禪宗歸為「真常唯心系」,卻不曾將之視為是「外道」,但仍引人誤解以為他要打倒禪宗等。[2]事實上,從四悉檀」的判教精神來看,印順亦有融貫或綜貫一切佛法的構想。
印順晚年交待其思想歸趣時,再三重申他對整體佛法的見解。印順依據《大智度論》「四悉檀」及覺音論師觀點,認為一切聖典的集成,只是四大宗趣的重點開展,在不同適應裏直接於佛陀自證的真實。[3]印順以此四個向度,試圖統攝一切佛法,對於各個傳統佛法皆給予正面肯定,認為這是因應不同眾生所作的不同開展。依此原則不僅不會徹底排除某些佛法,相反的進一步接受不同型態佛法各有其價值。所以,儘管印順法師重視原始佛法的純正性,但並未以純正佛法以外的佛法不是佛法,重點在於方便(權)、究竟(實)善作辨析,使能通權達變、開權顯實。
印順進行佛法判攝或法義抉擇,一些耳孰能詳的語句如:「立本於根本佛教之淳樸,宏闡中期佛法之行解,攝取後期佛教之確當者」,[4]以及「我不是復古的,也決不是創新的,是主張不違反佛法的本質,從適應現實中,振興純正的佛法。」[5]而且多次表示,不認同「愈古愈真」,也不接受「愈後期愈圓滿」;相對地,印順對於一切佛法對等尊重,而說「綜貫一切佛法而向於佛道」。[6]
此「綜貫」立場亦於中觀學精神若合符節,一如印順說:「中觀學值得稱述的精義,莫過於「大小共貫」、「真俗無礙」。」[7]可知中觀學除「破邪顯正」外,在二諦、中道等義理下,亦主張含融各宗各派的信仰與思想,而否決「此是真理,餘者皆非」的排它性立場。如此「綜貫一切佛法而向於佛道」,才能顯發大乘佛法的寬闊格局。
可知,就印順而言,不因信仰而失去學術的「求真」精神,也不因學術而否定或減損信仰的「神聖」關懷,如印順所說「刺透兩邊」──打破兩種極端、兩種對立,從刺穿、穿透兩邊進而綜貫一切,[8]避免片面地局限於學者或信眾立場而顧此失彼。如此,即便「求真」方法研究所得,迥異於傳統信仰的認知,但印順仍重視方便法門有其特殊意義,不只不輕易抹煞,甚至護持推揚之。對於印順從分判佛法到綜貫佛法的兩重思路,未來亦盼能進一步探討。


[1] 《華雨集第五冊》Y 29p101
[2] 如有人以為印順把禪宗列為真常唯心系,而至於歸類為梵我合一的外道,印順明確否定此一理解,他在<《我有明珠一顆》讀後>回應表示:「年紀大了幾歲,我的記憶力也多少衰退,但在我的記憶裡,並沒有將禪宗「歸類為梵我合一的外道」。」見《永光集》Y 43p225
[3] 《華雨集第四冊》:「一切聖典的集成,只是四大宗趣的重點開展,在不同適應的底裏,直接於佛陀自證的真實」台北:正聞,1993,頁32
[4] 見《印度之佛教》,序言,台北:正聞,1992,頁7
[5] <契理契機的人間佛教>,收在《華雨集第四冊》,台北:正聞,1993,頁2
[6] 《成佛之道》序言,台北:正聞,2000,頁5
[7] 《中觀今論》( Y 9pa3)印順亦表示:「中論之特色有:一、有空無礙;二、大小並暢;三、立破善巧。」《中觀論頌講記》Y 5p16-35
[8] 印順在<契理契機的人間佛教>引《佛法概論》所述:「著重於舊有的抉發,希望能刺透兩邊(不偏於大小,而能通於大小),讓佛法在這人生正道中,逐漸能取得新的方便適應而發揚起來」《華雨集第四冊》Y 28p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