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日 星期五

造房子與設計房子

2017. 11.27  Mon.
造房子與設計房子
日本知名佛教學者辛嶋靜志曾在著作中表示,佛教文獻學之於佛教歷史研究的重要性,他說:
我認為,探討佛教歷史就像是造房子,文獻學研究──文本的鑒定、編輯,寫本的翻譯,語法、詞彙及詞典的編纂──就像是造磚頭。只有擁有了堅實穩固的磚頭,才能按照我們的設計建起安全的房子。如果我們使用粗製濫造的材料,蓋出來的房子也只會是搖搖欲墜,如空中樓閣。我想煉造出許多堅實的磚頭,並同時借鑒他人的精良材料,在此基礎之上回到大乘佛教形成這個問題,建造一所穩固堅實的房子。[1]
辛嶋之說誠符於現今學術研究求真求實、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的態度與立場,我想這不只是限定於佛教史研究,一切的學術研究之基本調性理應如此,這同時也是科學精神的體現。

如果佛教歷史研究就像是「造房子」,那佛教哲學研究或像是「設計房子」,此時不只是以堅實穩固及安全為唯一考量,而涉及到房子的美觀、藝術感、風格品味等價值性問題,如此不純然只是事實或真實與否等問題。

這似乎意味著佛教哲學研究是更上一層的考驗,安全之餘更重於美感,即如何在穩固房子的前提底下,進而創造房子的美學韻味,成了蓋房者苦心孤詣之處。

可知佛教文獻歷史研究是第一序,佛教哲學研究則是第二序;雖然有些佛教哲學研究跳過前者而直接展開佛學建構(特別是傳統的佛學論述),只不過這已不被學界主流所接受。

一如吳汝鈞先生在《佛學研究方法論》提出了「哲學」與「歷史(文獻學)」雙軌並進的佛學研究法,[2]誠如吳氏所言,就古籍義理之研究而言這兩種方法密不可分,因為唯有對文獻有確切掌握,才能從事細膩精緻的哲學探討和義理解析;就好像先有貨真價實的建材,才能建造出安穩的房子,並在此基礎下讓房子有著明亮、舒適、溫馨、簡約乃至浪漫等不同氣韻。

以此來衡量佛教哲學研究,相對於歷史研究而言彷彿是一種「難行道」,挑戰更為艱鉅繁重,單憑一己之力難以完成。如此,佛教哲學研究者不免要多借重歷史研究的成果,近乎一種「分工合作」的方式來進行,使能在史學等研究基礎下續作更深刻、更長遠和寬廣的哲學探索。


[1]辛嶋靜志著,裘雲青、吳蔚琳譯《佛典語言及傳承》上海:百家出版社,2016,頁303
[2] 吳汝鈞說:「從學術思想看我國佛教的發展,或學術研究,必須走哲學與文獻學雙軌並進的道路。哲學是文獻學的內涵,文獻學是哲學的方便;兩者必須同時具足,抑只有在這兩方面,才能在佛學研究中有突破的表現。」見吳汝鈞〈自序〉,《佛學研究方法論、上冊》(臺北:學生,2006):ix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