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30日 星期六

布施即供養

每一個布施都是供養

布施波羅蜜在菩薩六度萬行中名列為首,在菩薩道重要性不言可喻,可以說大乘精神的展現在於布施,密切關乎菩薩的慈悲心行,慈善實踐所重亦在於布施。

六度首重布施,因此布施在佛典(例如《大智度論》等)有諸多論述,一般為人所熟知如:財施、法施、無畏施。一般白話來說,布施即是給與,特別是貧病交迫、窮愁潦倒的人,伸出援手幫助他,付出我們的愛與關懷。

布施過程中,感覺上施者比受者還高,彷彿是上對下的關係,即便佛法說「三輪體空」——施者、受者、施物皆是空,但總覺得給與的人相對在上位或階次較高。

慈濟以慈善為主的佛教修行法門,布施尤受到重視。然證嚴法師教導弟子,不只付出無所求,而且還要感恩;也就是不只或不是受者感念施者,施者更要感恩受者,給與的人要感恩接受的人。

然就一般人的來說,這顯得不可思議,甚至愚不可及,當是接受者感恩給予者,怎麼會反過來給予者感恩接受者呢?

此背後有諸多理解的可能,作為菩薩,心懷感恩是心性的涵養與美德,在佛教的「四重恩」,有所謂的「眾生恩」;付出無所求還要感恩,當中感恩所說亦在於此。

如果付出無所求還要感恩,給予者跟接受者的上下高低關係顛倒,反而是給與的人在下位,接受的人在上位,布施成了另一種「供養」的實踐,以一種恭敬的心來布施,給予窮人好比供養佛菩薩一樣。

也因此,慈濟志工到各地賑災、發放的時候,以雙手彎腰鞠躬奉上救濟物資,用一種極近謙卑的方式,虔誠表達對受助者的感恩。

是以慈濟的關懷對象,相對於關懷戶、照顧戶,更常聽到的是感恩戶,這都顯示了慈濟的布施,其實是另一種形式的供養,由此也看出慈濟慈善的特色,慈善濟助的同時,既是信仰實踐,也是心性修為、道德涵養。

取自ET toda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