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5日 星期五

「中道」的佛學研究

「中道」的佛學研究

現今台灣佛學研究呈現多元發展態勢,除了承襲近現代歐美學風,也保有傳統信仰弘化的講述型態,舉凡語言文獻分析、哲學義理論述、入世實踐教化等不同進路,藍吉富老師即曾以「基礎佛學」、「理論佛學」和「應用佛學」 ,或者「寺院佛學」、「學院佛學」等做分類。

佛學研究多元路徑,皆有其重要性,各自依其背景展開探索,不同人亦各取所需,這是思想與言論自由的表徵,然「解行並重」畢竟是佛法的關切,以此來看待學術與信仰的平衡。

學術與信仰的平衡,始終是存在的問題,印順法師早在數十年前「談入世與佛學」即撰文探討,可知猶來久矣。然就過去祖師大德來說,各個論師或佛教思想家並沒有此問題,龍樹、無著、世親乃至智者、吉藏、玄奘等皆然,佛法義理的窮探力索,本就是為了信仰的實踐,以離苦得樂為終極關懷,而沒有所謂的純佛學研究。

然時至今日,佛學研究不限於信仰實踐目的,甚至標榜非信仰的宗教研究,才是真正的客觀研究。

然而不偏不倚、不即不離的「中道」佛學研究,才是正確的坦途。對此,印順導師的觀點是值得參照的,既非純粹、無關乎信仰的學術,也不是自我陶醉式主觀的學術;既要重視佛法研究的宗教性,同時也求其真實,使能情理兼具、理論與實踐兼顧。

不只是印順導師,聖嚴法師、達賴喇嘛乃至於菩提比丘、無著比丘等,諸多漢傳、藏傳、南傳等所謂學問僧(scholastic monk)皆有此傾向。

「中道」的佛學研究,在台灣應該向心凝聚,形成社群團體,乃至於學會組織等,使佛法產生利益人心的力量,而不在象牙塔的書齋中與世隔絕。

相關文章     印順佛學的「中道」特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