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9日 星期三

中醫看病記

約莫一年多前,我得知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來了一位頗負盛名的醫生,名叫沈邑穎醫師。據說沈醫師行醫不過十年多的時間,但自從當上住院醫師後,病人就絡繹不絕,許多資深的主治醫師都未及於他的病人數。


沈醫師原服務於台北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但有感於花東地區醫療資源貧乏,因此自告奮勇下鄉服務,現任慈濟醫院關山分院中醫部主任,且每個星期都會到北上花蓮慈院看診一次。

由於聽到不少人推薦,我和內人都想見識看看。但她的病人很多,經常掛號爆滿,從午後的診看到半夜是常有的事,我們多次不得其門而入後心生放棄。一直到今年四月底從美國研究結束後返台,聽到岳母已給她看病多次,感覺療效良好,於是我又引起我的好奇心。

因為岳母和內人已給沈醫師看診數次,大致已知道她看病的流程;而我也請護理人員幫忙安排,等了一陣子後終在上星期第一次看診。

由於沈醫師病人很多,因此通常會由其他中醫師(她的學生)先行問診作記錄,而後沈醫師在複診一次。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初診時沈醫師知道我有腸胃舊疾,她就先摸我的腹部,表示我的腹部很緊,即刻判定可能是那些經絡阻塞,大致掌握住問題的徵結後,就以針炙來疏通。

沈醫師紮針時,從背部發現我有脊椎側彎的問題,雖不致太嚴重,但已影響我的經絡循環,表示我的腸胃問題與此相關。關於骨架結構影響到我的身體機能,先前我的岳父已曾告知過我,並教我一些伸展動作來調理,而這次沈醫師更直接的把彎曲的部位指出,並設法透過針炙打通,乃至於復位。

沈醫師紮第一針時,我即感覺對症下針,針到問題的點,感覺腹部不那麼緊,而後紮了大概十三針。紮完後,她要在旁見習的年輕醫師們觀察,看是不是背部鼓塞處已暢通些,他們都說確實消退了。

在我這五年看腸胃疾病的經驗裡,不管是中西醫,始終沒有明顯效果;最後就自力救濟,藉由拉筋、氣功等方法來自行調理,雖進步緩慢,但確有一些進展。然 沈醫師針針對症,手法精準俐落,讓我第一次感受到古老中醫卓越之處。

內人一直很想學中醫,特別是針炙,而今沈醫師既來到花東,我們都鼓勵她向沈醫師學,而沈醫師也樂於經驗分享,告訴我們她的一些行程;如上星期日我們有機會聽她的演講,講題叫「中醫的變與不變」。她從新聞事件切入,以全球暖化、糧食危機、摻毒食材等,談論人與土地、食物、政經環境等關係,指出中醫師在面對新時代來臨所將遇到的諸多挑戰。之後回來醫療專業,談疾病的診斷、治療和探索以及預防保健等。

演講中很多觀點我覺得頗受益的,例如她說中醫不是只有保養而已,而且是真能治病的;問題是很多學中醫的未必掌握到老祖宗的觀念和手法,以致於僅作保健之用,而這是人的問題,並不是中醫本身的問題。再者,她很強調經絡的重要性,經絡如一顆樹的樹幹,掌握樹幹即掌握住整顆樹,而不是從樹葉或枝節末梢去抓樹。此外,她引古籍所說:「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表示疾病通常是以一「症候群」的方式顯現出來,因此一旦掌握問題所在(經絡阻塞處),即可預知疾病發展並截斷之。還有,她強調中醫診治時的靈活性,認為中醫強調抽象思考,因此在臨床思路上需保持彈性以能時時變通。

聽了這場演講,我直覺得沈醫師受到病人的肯定與器重是有道理的;若中醫能多一點像她這樣的醫師,我覺得中醫的前景將很有希望。而這也令我興起學中醫的念頭;有人說:「西醫是科學,中醫是哲學」,長久以來我的研究興趣之一為中國哲學,而中醫的理論基礎和老、莊、易等思想密切相關,日後若因緣具足,我希望以中醫的學理為起點,好好探究這門博大精深的學問!(林建德完稿於歇心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