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0日 星期二

每日極短篇(八)


2014.5.19  Mon.
用身體思考
今天看中醫,沈醫師幾次從我的頭部及身體判斷,都說我用腦太多,粍神過度。

我知道自己的生活慣性,常思考問題時就一頭栽入,不管吃飯、走路、開車,乃至睡覺等,大腦一直處於開機狀態,未曾停歇;所以用腦過度,也算是我的工作勞損。

我大概可以知道為什麼古代讀書人多為文弱書生,體弱多病;大致是他們動腦太甚,氣血盤旋於上而無法下行,減少對身體的覺知與觀照,等到發現狀況時已是病痛纏身了。

我年到四十,不能只用大腦思考,而且也要學習用身體思考。特別閑來要練習靜坐,讓大腦歸零,多用身體感覺,修習「身念住」,這樣身心狀態才能漸趨平衡。

2014.5.18  Sun.
智與愚
今天讀到《聖經》一句話:「即便是個愚者,當他能保有寧靜,實則是個聰明人。」(Even a fool, when he holds his peace, is counted wise.

誠然,一個不聰明、頭腦不靈活的人,如果內心常是平靜喜樂的,則他已然不笨,而卻可能是最聰明的人,一如老子所說的「大智若愚」。

相反的,一個思想敏捷,口齒伶俐,很會動腦盤算,反而容易在得失計較之間,內心不得安寧,如此「雖智卻愚」。

就像許多的政客奸商,腦袋是一等一的,但也因算計太多,欲求過高,因此多半是不快樂的人。

如此,《聖經》的話換個方式說:「一個聰明的人,若心思混亂不安,實則是一個愚者。」所謂「聰明反被聰明誤」,此或也是一例!

2014.5.17  Sat.
言與行
哲學不只是給人理解,也是給人實踐的,特別是東方哲學。

古人的思想──例如孔孟老莊的學說,裡面頭頭是道,但不知道他們是否都能做到?但可以肯定的,至少他們都懷著一定的抱負和理想,有心想要做到,試圖為人類指出一條可依循的方向。

但現今的讀書人未必如此,例如教莊子的人,可能一點也不莊子,反而更為汲汲營營;如此,剋實而言,他可能一點也不懂莊子。

一如證嚴法師所說的:「不要說那些自己做不到的事!」雖然學者的知識總是跑在行動前面,但如何言行一致,「為學」而且也「為道」,恐怕是人生更艱難的問題,但也是最重要的問題。

2014.5.16  Fri.
無求
前幾天我問一位朋友,如果他哪天拿到什麼特殊貢獻奬,但他明明知道還有人比他表現卓越,更適合這個奬,那該怎麼辦?會不會因此而放棄?

朋友說他不會放棄,但會公開表示某某人也應得奬,或更應該得奬!

這社會很多奬項的頒發,雖不少是實至名歸,但很多亦是名過其實,充斥著浮華與虛假。有時人脈關係,或者高調作秀,比實力或實質的付出更形重要,這在各個領域、各行各業皆是如此。

人生如果為了拿什麼奬而去做某一件事,那將會很辛苦,因為運氣左右一大部份的因素;所以面對一切奬項,有時參考就好,不必認真!

2014.5.15  Thur.
沒什麼好爭
在花蓮過生活,最常告訴自己的是「放下」二字,而之所以把寒舍命為「歇心居」,乃取自佛典「狂心頓歇,歇即菩提」之意,時時練習「放下」(「歇」),而這樣的放下,就是解脫、就是自在。

誠然,「歇即菩提」,人世間很多的煩惱就是看不破、放不下;而佛教所言的「放下」,不是消極的逃避,而卻是一種超然與灑脫,不與人一般見識。

如果我身處花蓮,無法培養出從容、悠然的心境和心地,我想也枉費居處此山海環繞的後山淨土。

2014.5.14  Wed.
在生活裡完成自己
志學到我課堂上談他所認識的「老孟」(孟祥森/孟東籬)。他說在花蓮,因為遇到老孟、余德慧等奇人,足以飽嚐「流動的饗宴」,豐富也啟發了他的生命!

老孟是台灣哲學界的前輩,但不以理論探究見長,而以行動切身實踐他的生命信念;他帶著愛人小孩,辭去大學教職,遠走偏鄉,過他想要且相信的生活。如蔣勳所說:老孟使他看到真正的「哲學」,這樣的「哲學」不是「學術」,而是一種「生活」;他認為老孟是台灣第一個(或許也是唯一一個)在生活裡完成自己的哲學家。

誠然,這個社會需要更多特立獨行的哲學工作者,不在乎俗世眼光,勇於做自己,但問精神性靈的飽滿與否……

2014.5.13  Tues.
大小孩
今天二度帶同學到花蓮黎明教養院庇護工場參訪,除和院童互動,也和工場主任鄭玉章牧師會談,對於庇護工場的運作有進一步的認識。

這些身心障礙的孩童,各有大小不等的問題,雖已是成年人了,但心智年齡停留在國小三年級到五年級間,可說是體格壯碩的大小孩。

他們和一般人一樣週一到週五上班,早上七八點出門,傍晚四五點回家。雖然只是簡單的機械性工作,主要是做牛軋餅乾、包裝,以及出外推銷產品等,但大家都做得很高興,特別是客人上門光顧時,更是充滿成就感。

談話中,知道他們的薪資其實很低很低,鼓勵性質多於營利掙財,但他們似乎不在乎、不計較究竟收入多少;純真的心思,想到能繼續工作,就是一種滿足、一種肯定!

心疼這些孩子之餘,也感佩他們的父母親,一路走來不離不棄,比一般家庭付出更大的愛、耐心和包容,實值得我們的讚揚與喝采!

也請大家下次路過花蓮後火車站時,到附近的庇護工場走走看看…….


相關文章
永遠的孩子

相關報導 【見證台灣生命力】20140216 - 花蓮牛軋餅(前半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