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罪惡」
在民風保守、道德閉塞的古老社會,通姦是不可饒恕的罪。《聖經‧約翰福音》曾記載猶太婦女因通姦,必須在群眾中以石頭活活受死,耶穌卻對著憤怒的群眾說:「如果你們當中有人未曾犯錯,就可以先丟下第一個石頭」。耶穌冷靜而溫和的話語,讓激動的眾人不能話語、不敢行動。誠然,天覆地載之下,有誰未曾犯錯?
在佛法當中,固然要人行善避惡,但這是順於人天道俗世倫常的道德觀;就佛法之出世間勝義,究極而言乃是不思善、不思惡,超越善惡的二元對立;然而非善非惡猶如行善避惡,仍有所不足,在大乘行者的菩薩心懷,面對惡多一分慈悲與寬容。不同佛法之於善惡的辨證或可如下所示:
人天道—知善知惡、行善避惡 (something)
解脫道—不思善惡、非善非惡 (nothing)
菩薩道—無畏於惡、擁抱罪惡 (everything)
正猶如「煩惱即菩提」,對煩惱表現出正視、接納乃至於肯定的態度,大乘佛法看待罪惡亦然。佛法的終極目標雖然是斷煩惱、證菩提的涅槃解脫,但煩惱如幻似幻、涅槃亦如幻似化,煩惱與涅槃不二,對涅槃的執著猶如執著於煩惱一樣,如是而說「煩惱即菩提」,甚至正向的肯認「一切煩惱為如來種」,能更通透、深遠的去看待和面對煩惱。
相似的,對於惡也是如此。依佛法之認知,只有無明而沒有惡,任何的惡不過是無明惑業下的造作,固然必須承受業果報應,但同時也應憐憫同情,這是菩薩面對惡的態度。
每一個聖人都有過去,「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每個罪人都有未來,「過無憚改」;是以佛法的「性惡」說──如天台宗「佛性有惡」,讓人以寬闊通達的方式來靜觀一切惡行,從中不但透顯出智慧,也展露菩薩的慈悲。
相關文章 「普天三無」
沒有人是不能教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