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8日 星期二

「擁抱罪惡」

「擁抱罪惡」

在民風保守、道德閉塞的古老社會,通姦是不可饒恕的罪。《聖經‧約翰福音》曾記載猶太婦女因通姦,必須在群眾中以石頭活活受死,耶穌卻對著憤怒的群眾說:「如果你們當中有人未曾犯錯,就可以先丟下第一個石頭」。耶穌冷靜而溫和的話語,讓激動的眾人不能話語、不敢行動。誠然,天覆地載之下,有誰未曾犯錯? 

在佛法當中,固然要人行善避惡,但這是順於人天道俗世倫常的道德觀;就佛法之出世間勝義,究極而言乃是不思善、不思惡,超越善惡的二元對立;然而非善非惡猶如行善避惡,仍有所不足,在大乘行者的菩薩心懷,面對惡多一分慈悲與寬容。不同佛法之於善惡的辨證或可如下所示:

人天道—知善知惡、行善避惡 (something)

解脫道—不思善惡、非善非惡   (nothing)

菩薩道—無畏於惡、擁抱罪惡 (everything)

正猶如「煩惱即菩提」,對煩惱表現出正視、接納乃至於肯定的態度,大乘佛法看待罪惡亦然。佛法的終極目標雖然是斷煩惱、證菩提的涅槃解脫,但煩惱如幻似幻、涅槃亦如幻似化,煩惱與涅槃不二,對涅槃的執著猶如執著於煩惱一樣,如是而說「煩惱即菩提」,甚至正向的肯認「一切煩惱為如來種」,能更通透、深遠的去看待和面對煩惱。 

相似的,對於惡也是如此。依佛法之認知,只有無明而沒有惡,任何的惡不過是無明惑業下的造作,固然必須承受業果報應,但同時也應憐憫同情,這是菩薩面對惡的態度。 

每一個聖人都有過去,「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每個罪人都有未來,「過無憚改」;是以佛法的「性惡」說──如天台宗「佛性有惡」,讓人以寬闊通達的方式來靜觀一切惡行,從中不但透顯出智慧,也展露菩薩的慈悲。

相關文章  「普天三無」   沒有人是不能教化的

「家和萬事興」

「家和萬事興」

我不算是一個有領導才能的人,對於行政工作未必會有積極性的開創作為,甚而對於繁複的行政作業時而感到不耐煩,但自覺還是有可取的優點,例如「以和為貴」即是其一,盡可能促成整個單位的和諧融洽。 

一位行政主管帶領團體發展,如果內部紛爭不斷、紛紛擾擾,大致已無多餘的氣力共同面對外在挑戰,面臨「內憂外患」的雙重夾擊,也因此「攘外必先安內」, 所以同仁與同仁、同學與同仁,乃至同學與同學之間的和諧,也是主管的要務,所謂「家和萬事興」,大致是我擔任行政職一個重要體會。 

如果作為一個主管,若心有偏私,太以個人好惡行事,肯定帶來人際之間的對立緊張;因此縮小自己,如星雲大師所說「以眾為我」,不以自己意見為唯一,反而願意傾聽別人想法,適時的接納和自我調整,甚至是讓步和妥協,進而帶來群體間的和睦,乃是我近來從事行政的態度。 

以柔軟的心思從善如流,也是一種行事風格,雖然看起來顯得軟弱,但以我的個性而言,本來就不是強勢領導、強人從己的人。 

同樣的,在家裡我也不算是一個好丈夫,但仍維持家庭和諧,除非很明確、關乎原則性問題,否則食衣住行上自己的想法往往不太堅持,一切依太太的安頓打理為是。 

維持和諧是一家之主,或者一個單位主管,最起碼的工作,亦可說是必備的能力。倘若主其事者時時與人衝突,所在的位置也處處碰壁、當得很辛苦。 

和諧是保持團體順利運作的首要原則,而這樣的「齊家」,乃是建立在「修身」的基礎上,唯一定的心性涵養,才能維繫人際之間的和諧,凡事包容善解,多看優點、少看缺點,使能相處愉快,事情的推動和事務的運作才得以如魚得水。 

證嚴法師對弟子們的期許是「合心、和氣、互愛、協力」,也唯有在這樣的「合和互協」,才得以志同道合,一起為理想而努力前進。 

相關文章  「把人看對」



小詩(1439)~(1443)

無知、無做、無事五首

1443

人之已知如瓶中水

人之未知如地上海

水海一性

以未知通未知

 

1442

知人、知事、知物,不如知己

爭名、爭利、爭權,不如爭氣

 

1441

只管打坐

坐是反觀於內

做是求心於外

做中有學而增益

坐中無道而減損

 

1440

隱退

不再玩一樣的遊戲

只因進級」

玩更好玩的

唯有跳出才玩得到

玩更好玩的

 

1439

無事為上

其次好事

其次少事

其下忙亂

「把人看對」

「把人看對」

人與人之間的對立衝突,往往是錯看了人。所謂的「錯看」,是因為只想到別人的缺點而忽略優點,甚至把缺點當作是一種惡,如是而「嫉惡如仇」,當然帶來人際緊張。 

然而別人的缺點未必如我們想像的那樣壞,而可能是我們不喜歡、不習慣而已,有些缺點在他人眼裡可能是優點,而有缺點的人也可以是一個好人、一個善良的人。 

因此看優點不看缺點,成為人與人之間和諧互動的重要原則,也是一個人的內在涵養,如靜思語所說:「心美看什麼都美」,心美一切美。 

除非是很明顯的壞與惡,否則沒有人不可以好好相處,每個人都有其煩惱習氣,孰能無過,因此善解寬容是必要的,所以看優點不看缺點。 

這樣的心境反射,也是善待自我,不拿別人的錯懲罰自己,否則凡事看不順眼就凡事不順心,不順心非但自己不愉快,別人也不會樂於於我們相處。 

因為一個人的優點,我們才喜歡他、樂於與他互動,人與人既在同一屋簷下,或者同在一單位工作,看別人的優點、把人看對,是給自己好日子過;凡事只往好處想,愉悅的人事物總是在自己身旁,人生哪有不美好?!

淨肉不淨

淨肉不淨

「八敬法」即便是佛說,也是一種方便說,相似的「三淨肉」即便是佛所允許的,也可視為方便的通融。而八敬法之不合時宜,猶似三淨肉之說亦不合時宜,值得重新的審視與反思。 

如前文所述,三淨肉是托缽時平等受施不得已的考量,乃是有條件的方便施設。佛陀允許吃三淨肉,所反對的是不淨肉,但其真正的關切應該是素食,猶如佛陀之肯定正淫(夫妻之間的房事),在於反對邪淫,但其實他老人家更支持的是梵行(不過在食色之間,食事為大,食肉之障道應不輕於淫欲)。 

然三淨肉之不看、不聽以及不為我,在今日已難以如此,只不過是看、聽、為我程度的多與少、輕與重。事實上,三淨肉猶為不淨,主要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以及事不關己的消極態度,話說得重一些,三淨肉也只是某種的自欺欺人。 

不管因於個人的身心、動物的護生,或者自然生態的關注,綠色飲食都有其必要;從不淨肉到三淨肉,再從三淨肉到不食肉,乃當代佛弟子應有的體認。 

因此,虔心的佛弟子應該以素食為方向、為理想,不再以喫三淨肉為理所當然。  

相關文章  素食與否之大小論爭     葷食是障道法


2023年2月17日 星期五

退休前後

退休前後

過年期間與一位朋友聚會閒聊,他說他現在已經是半退休狀態。這位朋友與我年齡相仿,但因為結婚的早,兩個小孩已經上大學,約20歲左右的成年人,意味著他對小孩的義務也告一段落,未來畢業他們找到工作,經濟上可以獨立,他們肩上的擔子大幅減輕,不需再為家庭生計忙碌工作。 

雖然年紀都差不多,但我結婚生子足足晚了十多年,因此經歷的人生階段不太一樣,還沒有真正的想到退休一事,但在繁忙的生活中,偶然確有退休之念萌生。 

退休是人生另一階段的開始,退休之前是硬拖著身體做該做的事,然而退休之後只需照顧好身體做想做的事──硬拖著身體做該做的事」與照顧好身體做想做的事」,退休前後的人生境遇與生活態度竟如此相同。 

退休後做想做的事,之所以能夠如此,在於退休前打好經濟的基礎,有足夠的退休金,或者固定的月退俸,安穩退休後必要的開銷。而且若要一直做想做的事,唯有身體健康,活得久、活得好,而且不只是活得好,甚至活得很享受,可以說退休後全然是為自己而活。 

退休後的重點在於身體的保健。若以具體的數字比例來說,退休前忙著工作,這時候心力放在該做的事上,健康的關注相對減少、身體的照顧時間短,可能只有2030%,該做的事卻佔了7080%,因此是在勞損中做該做的事。 

相對的退休之後,把身體照顧好更為重要,事實上也未必做想做的事,而是什麼事也不要做、不需做──沒什麼事要忙、沒什麼事非做不可,身體顧好佔了60%,其餘的40%就做想做的事。 

當然退休不一定是到了年紀才需退休,也不一定是辭退工作才叫做退休,而是用一種從容閑適的心境來面對工作,在工作中保持平穩安靜,這樣即便忙碌,似也跟退休無異。相對的,退休後亦要有積極性作為,懂得把握時間自我充實,否則馬齒徒長平添空虛。 

就我一個急性子性格的人來說,應該多一點退休的心理建設,把心力轉放在身心的照顧上,同時把該做的事也當作是想做的事,使能樂在其中、樂此不疲,領會「歇即菩提」、「為無為,事無事」的高段意境。

三法印與三法印精神

三法印與三法印精神

一神教信仰相信靈魂本真與全能的神,在佛教亦有「佛性本具」與「彌陀本願」,靈魂與佛性、上帝與彌陀,這之間究竟有何異同?──「佛性本具」與「彌陀本願」背後可能的「常見」,雖未必直接符合「三法印」,卻得以從「三法印精神」來理解。 

佛法的世諦流布,面對不同根機眾生之方便度化,不免有因時、因地、因人的適應性。如此未必訴求一切法皆要契應三法印、依著三法印直接推導而出,而必須作延伸性的善解,但求符合三法印所蘊含的義理精神。 

有些學者以三法印認定「如來藏不是佛教」,然如來藏不是佛教根本、佛教核心,但不能不說是佛教。依三法印背後的教示,如來藏仍舊是佛法,而且是佛教重要的法門;而這應也是印順法師看待如來藏說暨後期大乘佛法的判教意旨。如在<遊心法海六十年>,他說:

我的修學佛法為了把握純正的佛法從流傳的佛典中去探求只是為了理解佛法理解佛法的重點發展及方便適應所引起的反面作用經怎樣的過程而到達一百八十度的轉化如從人間成佛而演進到天上成佛從因緣所生而到達非因緣有從無我而到達真常大我從離欲梵行得解脫而轉為從欲樂中成佛從菩薩無量億劫在生死中演變為即身成佛從不為自己而利益眾生到為了自己求法成佛不妨建立在眾生苦難之上如彌勒惹巴為了求法成佛不妨以邪術降雹毀滅一村的人畜及莊稼)。這種轉化就是佛法在現實世間中的轉化泛神化低級宗教萬物有靈論的改裝的佛法不能蒙蔽我的理智決定要通過人間的佛教史實而加以抉擇這一基本見解希望深究法義與精進持行者能予以考慮確認佛法的衰落與演化中的神化俗化有關那麼應從傳統束縛神秘催眠狀態中振作起來為純正的佛法而努力[1] 

印順法師一生追求純正佛法,該如何定位不純正的佛法?上述天上成佛、非因緣有、真常大我、從欲樂中成佛、即身成佛、邪法成佛等,某種角度猶然可視為佛法,只不過有所變質而異化的佛法。 

是以純正佛法的振興,不代表徹底否定非純正佛法的方便善巧,而猶然可視之為佛法,其關鍵在於三法印精神的掌握。 

世間一切皆在生滅變異,此為無常、無我之法印精神,希冀在生滅變異的世間度脫至不生不滅的出世間,由此岸到彼岸實現涅槃之無生。而既然一切皆在生滅變異,佛法開展為求方便教化的廣大適應,歧出或異化亦為世諦流布下事理之必然,三法印所標示的精神也在於此,猶如印順法師在<法海探珍>所示三期佛教之發展。

尤其就無生法印而言,後期佛法重於果地境界上的信仰認知,涅槃寂靜所蘊涵的真如理境,乃多數人所嚮往,因其提供信仰慰藉的力量,藉由「勝義作意」舒緩苦痛與安頓身心,如此而順於三法印精神;而且不只是三法印精神,還有大乘菩薩道的慈悲精神。


[1] 《華雨集(五)》(CBETA 2022.Q4, Y29, no. 29, pp. 54a07-55a4)

小詩(1435)~(1438)

1438

我材有用

寧為蒼勁小草

不作乾枯大樹

無愧於天地

在自然中恣意生長

 

1437

車水馬龍的路上寂寥失落

只盼腳踏實地的一個人

用心走過

認真看過

 

1436

地水火風

思想如風 空中飄盪

心靈如水 澄澈清明

生命如火 光明燦爛

愛如大地 涵融萬有

 

1435

勞損

按壓感受身體的痛

無明點滴累積的業

心不可動 傳燈演教

心不可動   傳燈演教

202325日元宵節這一天,台灣佛教界發生了兩件大事,第一件事當然是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以97高齡安祥示寂,大師對佛教界的貢獻舉世共睹,其圓寂不只是國內大事,也是足以登上國際新聞的大事;第二件事台灣大學哲學系蔡耀明教授屆退不久披剃出家,展開自度化他的弘法之路。 

蔡老師(心傳法師)是我就讀博士班的指導教授,若記憶無誤,我應該是他在台大第一個指導畢業的博士生,回想過去求學、做研究的點滴,老師身教言教猶然歷歷在目,他對佛法的虔誠信仰以及對學生的深切引導,乃我研究生生涯中難以忘懷的。 

老師是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佛學博士,學術訓練深刻紮實,但他的研究方法及學問路數迥異於現今學界之主流;對他來說,佛法不只是用來研究的,更重要的是生命的關懷與信仰的實踐。正因老師的虔誠道心以及對「法」的真切,讓我想到《大智度論》以「有大誓願,心不可動,精進不退」之三事來稱名「菩薩」,老師就是這樣一個行者風範。雖然我的佛法觀點和研究進路和老師不盡相同,卻無損我對他的敬重,放眼台灣正規大學的佛學研究,若論及宗教情操與使命感,蔡老師可說是生命動能滿溢充沛之第一人。 

面對佛法、佛典,老師總是莊嚴以對,因此他的出家雖令人意外,卻也未必太過意外,只不過是轉換形象繼續從事佛法的教學與研究,未出家前早已擔負「法師」之職,以法為師、法的教師。 

老師毫無懸念做了人生重大選擇,全心全意走上生命探索的道路,感佩之餘,也給予吾等佛教學者深深啟發。老師之「現身說法」,以身示範、以身作則立下一個榜樣典範——佛法的探究最終仍是要面對生命實存的苦難問題,不管是自己的苦,還是他人的苦。 

2022年一月上旬我還在視訊中和蔡老師一起口考研究生的計劃大綱,老師表示即便退休一天仍工作12小時。我相信出了家的他,未來只有更勇猛精進,卻也深盼為法忘軀之驅之時也為法珍重,法體安康才得以法輪常轉,這是也作為學生的我們想跟老師說的話。 

「法王座下又增添孫」,蔡老師之出家適得其所也相信安得其所;「盡形壽,獻身命,信受勤奉行」,願老師再創佛法志業的高峰,祝福並恭喜我的老師——蔡耀明教授、釋心傳法師!

照片取自臉友臉書

小詩(1431)~(1434)

1434

人猶如水

因堅定而堅固

因貪執而頑固

因昇華而汽化

因仇恨而氣爆

 

1433

樂齡

身體愈來愈老

心情愈來愈好

身苦心不苦

 

1432

自然與人

高聳的山

廣闊的海

人敬畏自然的偉大

 

欲求的貪

仇恨的瞋

自然靜看人的愚痴

 

1431

憂傷心懷中

聽到淚水滴落的聲音

卻怎麼也看不到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