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31日 星期五

「彈偏斥小」

《維摩結經》的「彈偏斥小」

《維摩詰經》多處展現出對聲聞佛法的批判,如經文初始之維摩詰示疾,佛陀派遣諸大弟子前往探病,但諸聲聞弟子都懼於維摩詰之智慧威德裹足不前,甚而諸大菩薩也敬畏三分,直到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前往論法才得以解套。 

作為大乘佛典的《維摩詰經》,「彈偏斥小」是一鮮明的特色。「偏」指的是聲聞行者修行成就的狹隘以及對教法的片面理解,如偏重個人解脫、偏於形式執著,而「小」意指小乘,在修行方法、修學目標上的局限性,小志、小慧與小格局。 

「彈偏斥小」之評判偏執小乘,存在於不少大乘佛典,藉由「偏」和「小」,宣揚大乘佛教的廣大境界與究竟智慧,讓聲聞弟子得以「恥小慕大」。相對於「彈偏斥小」,有所謂「褒圓歎大」,偏與圓、小與大,由此看出聲聞與菩薩的別異;如《維摩詰經》「天女散花」典故,批評聲聞弟子對戒律形式的持守,即是一例。 

小乘教法(如聲聞、緣覺)在大乘佛典看來有兩個限制:一是對生死的恐懼與對涅槃的執著,導致消極的出離心態,以自我解脫為目的,卻忽視了與世間眾生的連結;二是修行的形式化,如雖注重戒律,但也易於陷入二元對立(善惡、如法與不如法),有違佛法的平等空性,不似大乘菩薩的自在境界,雖然菩薩修行度眾亦容易因「方便」而流弊不斷。 

可知,聲聞弟子因懼怕生死而遠離眾生,執取涅槃而畫地自限;相對的,菩薩長在生死中行菩薩道,涅槃、生死皆如幻似化,朝向既深又廣、既高又大的圓滿覺悟。 

進言之,聲聞行者對善惡、生死、涅槃等分別認知,主張「了生死,入涅槃」、「斷煩惱,證菩提」,然而在菩薩行者強調的「空性」觀,旨在破除一切對立,將生死與涅槃、煩惱與菩提視為一體兩面,進而超越二邊對立執著,而說「生死即涅槃」或「煩惱即菩提」。 

總之,《維摩詰經》中的「彈偏斥小」,由此看出菩薩對聲聞的貶抑,然聲聞法不是不對,而是不夠;「彈偏斥小」與其說是對小乘佛教的批判,更是對大乘佛法的讚揚,著由聲聞弟子的「偏」和「小」,顯發菩薩的寬闊胸懷與極致智慧,而指向無上佛道的圓滿偉大。

廷伸思考:

•       《維摩詰經》的「彈偏斥小」,您認為聲聞行者會如何回應?

•       佛教有所謂「眾生平等」、「法法平等」,「彈偏斥小」會不會有失平等,因輕蔑而為一種歧視?

•       大、小乘融通一致是否可行?有哪些可能的典範?

(佛教徒必讀經典系列之《維摩詰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