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對立中解脫
「天女散花」是《維摩詰經》著名的譬喻故事,藉此深刻且生動地揭示了菩薩與聲聞弟子的不同境界,以及修行者在求道過程中所應抱持的心態。
故事敘述維摩詰居士在說法時,有一位天女現身向在場的菩薩和大弟子們灑散花瓣。奇妙的是,花朵灑在菩薩身上會自然飄落,但灑在聲聞弟子身上卻怎麼也甩不掉。天女藉此問舍利弗為何要將花朵拂去,舍利弗回答說:「此花不如法,是以去之。」天女則回應表示,花本身並無好壞分別之分,乃聲聞弟子們的心有所執著,才會生起取著分別之心。
天花落在菩薩身上時自然落下,落在聲聞弟子(以舍利弗為代表)卻緊緊附著、去除不了,問題不在花而在人,若視其「不如法」,心起執著、心有排拒,如此花在其眼裡就有問題,花與人因對立而牽繫,顯示聲聞弟子懼怕犯戒、厭離五欲,仍未徹底斷除內心的結習,因此天花得以附著其身。
天花附著在聲聞弟子身上象徵其內心「結習」未盡,如經云「結習未盡,華著身耳!結習盡者,華不著也」,對五欲(色、聲、香、味、觸)的禁制,猶然是落入一邊,累生累世的習氣與執著猶未完全消除,相對於凡夫眾生五欲貪著的另一邊。菩薩則無此分別,因超越五欲與結習,而得全然的自由與解脫,從中亦展現了《維摩詰經》的平等性與空性——世間一切諸法如如不二,分別乃因人心執著而生。
固然佛教戒律表示「不著香花鬘」、「不香油塗身」等,但菩薩與聲聞持戒心態不同。菩薩之開通、開明,即便天花附著,因無心於此、無所分別故無所厭棄,天花反不會沾黏於身,如經上說:「觀諸菩薩華不著者,已斷一切分別想故」;然聲聞弟子因執著「天花不如法」,進行好與壞、是與非的對立二分,如此因分別而有所掛礙、自我設限。
任何的對立,都是一種執取和束縛,菩薩不與任何人、任何事、任何物對立,廓然大公、氣度恢宏。如我們對某個人憎惡,就不自覺懸念與此,如是種了因、結了緣,成為自身的牽絆,反而坦然的接受之、迎接之,才得以放下和釋懷,讓自己從對立中解脫。
「天女散花」,以生動易懂的譬喻方式,闡述了佛法中深奧的道理。藉天花的附著與否,象徵我們根深柢固的分別執著與慣有的習氣,只要心無所執就沒有畏懼,不在對立中兩相傾軋。
廷伸思考:
• 是否有這樣的經驗,當心起執著、心有分別,煩惱就升起?
• 什麼是面對欲望的好方法?是消極的遠離、排拒,還是正向的面對和迎接?
• 「天女散花」典故仍維繫《維摩結經》「彈偏斥小」的論調,您覺得這樣對聲聞弟子公平嗎?
(佛教徒必讀經典系列之《維摩詰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