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慈善資源分配的倫理反思
——從佛典教示到慈濟慈善
摘要
「分配」是身在社會群體中的個人皆要面對的,佛教的慈善救濟亦然,當所需者眾而資源又相對有限,如何公平或合理的分配,成了佛教倫理學可探究的問題。本文首先指出公義和公益的可能張力,在公益慈善過程中避免因不義而帶來另一種傷害,成了本文反思所在。其次,以佛典為依據,探討佛教如何看待布施(給予)的優先順序和原則,可知布施對象雖有功德大小,但更重於布施者的動機和心態,也考量到施與受的雙方是否皆心意精純等因素,同時「二諦」並觀,隨順因緣而行布施。第三,以慈濟基金會作為佛教慈善實踐的範例,慈濟強調克己自律、財政嚴明,並以「及時、直接、重點、尊重、務實」等為賑災原則,亦顯示資源分配的佛教觀點。最後結語認為佛教慈善的「分配正義」,以慈悲心出發兼及智慧的明斷而考量到公平性和合理性,確保資源的合宜分配;在慈善工作中,除以最需幫助者為優先,並將慈善視為自利利他、自度度他的修行過程,當慈悲含攝公義權衡,菩薩的慈悲才得以圓滿。
關鍵詞:佛教慈善、合宜分配、布施、意業為重、慈濟賑災
刊於《玄奘佛學研究》 42期 (2024/09) 頁27-5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