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8日 星期三

自由真美好

2017. 2. 5  Sun.
自由真美好
美國非政府組織「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公布年度報告,台灣再度列入「自由國家」行列中,自由程度的總分還超越美國、法國、義大利等先進國家,除日本外,乃是亞洲第二自由的國家,也是華人社會中最自由的,自由程度七項等級中,已躍升至「最自由」。

在台灣,自由已習以為常,就像空氣、水一樣,輕易地垂手可得,視為理所當然,但這卻要感謝諸多仁人志士的奮力爭取。

太習慣自由風氣,反不知道自由得來不易;如果走一趟極權國家如北韓,便會知道自由的可貴。甚至不用談到北韓,鄰近中國自由風氣亦相差一大截,一些話未必可快意的說,連網路連線也不是四通八達,不少國內外網站被封鎖,資訊的取得和言論的表達皆受牽制。

自由異常重要,特別對我們人文學者而言,而思想自由必須奠立在民主政治的基礎上。換言之,如果政治不夠民主,思想也很難自由,最後思想問題很容易演變成政治問題!

就像前陣子印順思想研討會,最後叫陣的雙方都訴諸國家集體意識,各自認為自身立場符合政府發展路數。可知,在自由民主不受保障的國家裡,學術很難獨立發展,不只難以暢所欲言,也無法言所當言。

如此,在台灣從事人文、社會思想工作的華人是相當幸福的,一些六四民運領袖如王丹、吾爾開希等人喜愛待台灣,也有愈來愈多港澳居民投奔台灣,足見台灣自由的程度(即便台灣仍有許多缺失,急待迎頭趕上)。


懷念歐巴馬

2017. 2. 4  Sat.
懷念歐巴馬
美國歐巴馬前總統上個月屆滿缷任,看到他的一些報導,真覺得他是一個特別的總統。

第一他愛讀書,特別是文學的書,早年還當過作家,懷抱著作家夢,未來也想繼續從事寫作。第二他愛老婆,不避諱向太太公開示愛,親暱表現兩人恩愛。

相對於現任總統川普不愛看書(特別是人文類的),歐巴馬熱愛文學,其中包括莎士比亞的作品,可知他極具深度,人文素養遠比川普好太多。

此外,論年齡、儀表、氣質、能力、內涵、修養等各方面條件,他都是一個極具魅力的男人,若傳出什麼緋聞並不難理解;但歐巴馬究竟不是柯林頓(Bill Clinton),也不是喜好漁色的川普,他心理只有老婆一人,夫妻之間鶼鰈情深羨煞不少人(特別是女人)。

川普一上台,不少新政策惹來爭議和反彈;誠如政評者所說,看到川普種種作為,讓人更懷念第一黑人總統歐巴馬。

土博當自強

2017. 2. 3  Fri.
土博當自強
台灣學術界有一隱性傾向(或可說「潛規則」),意即洋博士比土博士好,公校任教又比私校好;這平均說來雖是如此,但也不盡然皆是。而我既是土博士、又在私校教書,可說身處劣勢,而我也在一些學術場合中隱約感受到「差別待遇」。

就像貧富之間的階級差距,土、洋兩種博士潛藏著不對等;然而這只是一開始,學術是條漫漫長路,路遙知馬力,因此一開始雖贏得先機,但未必保證往後一路長紅。

對於學術研究,我沒有想過要贏,只是不想輸,或者至少輸得不多;或者說,我不是想受到重視,但至少不想被輕視、乃至歧視,如此就鞭策著我在學術研究上爭取好成績……

相關文章 土博有感

百句空言不如一行

2017. 2. 2  Thurs.
百句空言不如一行
很多人懂得少,乃至懂得淺,但「得一善則拳拳服膺」,緊守一簡單信念終身奉行,反而能從切身實踐中得到益處,即便它可能僅是一種方便法。

依印順法師之見,大乘佛法中的三個系統,其中如來藏系有明顯「重信」與「重定」的傾向,然相對於信、定,慧學當是佛法的主體。於是乎,一些受他影響的佛弟子對如來藏說心存疑慮,而忽略其可能的重要性與貢獻。

但我想這是誤讀印順法師思想所致,即便是重信、重定的佛法也有莫大功德,而不容輕忽,同樣值得我們的修學與推崇。

事實上,不只所謂的方便教法需要我們的重視,一切善法皆應當如此,一切宗教、哲學只要是正信不迷信,都需要去讚揚、實踐它;即便它們未必以修慧為重,但對信心、定力的提昇仍有一定助益。

佛法以外的其它宗教或哲學,就佛教內部而言雖是「外道」,然而如果世間善法皆是佛法,外道便不復存;或者說外道之學某種向度而言亦是佛法,只不過是方便而非究竟,不能實現最終的解脫,但仍在「依教奉行」中受益,其或多或少相應於三增上學中的戒、定二學。


如此,與其只在概念上高談闊論般若空慧,倒不如篤實地強化信、戒、定的道基前行;畢竟學佛未必在於理解的多,更在於實踐得深與受用;如佛典上說:「雖誦千言,不行何益,不如一聞,勤修得益。」──懂得多卻停留在觀念上的知解,現實生活中派不上用場,「陷於黑法」,一切似乎也是枉然……

父母有終身之憂

2017. 2. 1  Wed.
父母有終身之憂
今天看到兩則新聞,都是關於小朋友意外身亡或重傷的報導。

一個保母或許是因為生氣,以「倒立」方式搖晃1歲多女童,致使頭部撞到嬰兒床,腦部重傷陷入昏迷,現仍在加護病房搶救中。另一是烏茲別克一名媽媽抱著嬰兒逛百貨公司,疑似長裙捲入電扶梯失去重心,小孩瞬間從手中滑出,重摔12公尺地板上,經急救仍回天乏術。

每看到這種新聞都令人揪心,好不容易生了小孩,卻瀕臨死亡邊緣、甚至致死,這叫父母情何以堪?但類似意外事件層出不窮,防不勝防。

我現在也必須帶孩子,小女和一般小孩一樣活潑又好動,不知天高地厚,也不會自我保護,有時提醒是不夠的,甚至要大聲喝斥,二十四小時緊迫盯人,為避免事故發生。

有一次我回到家,小女高興地衝了過來,就在我關門的當下,她把腳伸進門縫,硬生生被重重的門夾住,嚎啕大哭起來,隨即看到她大姆指瘀傷腫脹;這類似的跌、撞、摔、夾等,已不計其數。

世間是無常的,生命是危脆的,對大人如此,更何況是小孩?於是乎「父母有終身之憂」,平安、健康長大成了我對小孩唯一的期望。
可要平安、健康長大!

2017年2月2日 星期四

善待彼此

2017. 1. 31  Tues.
善待彼此
「善待彼此」(be kind to each other)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準則,包括和自己身邊親近、親密的人相處,特別是夫妻。

婚姻經營本不是一件易事,當折磨對方的同時其實也是折磨自己,反之亦然;如同面對鏡子一樣,你對他/她作出什麼表情,他/她也會同等的回應你,不增不減。

除非不想繼續走下去,否則善待對方成了唯一選擇,善待對方的同時亦也是善待自己。

不管你還愛不愛他/她,或你倆之間還有沒有愛,畢竟「百年修得共枕眠」,成為夫妻的本身即是一段難得緣份,這之間已不全然是愛不愛的問題,還有情義或道義的問題。

誠然,跟自己不愛,甚至還帶點憎惡的人一起生活,是相當難為情,甚至是痛苦的。這時如果能離婚,自是一件好事,彼此皆得解脫;但如果不行,只好自我調整,當作是一門「修行」功課,包括修忍辱、慈悲、智慧等,否則身心的「負能量」將不斷累積下去。

我們常說「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但成了眷屬之後呢?是否就意味著幸福美滿的到來?還是世間又多了一對「怨偶」?我想,成不成眷屬倒是其次,最重要的是彼此善待,若天下有情人皆能彼此善待,走得平順、走得長久,才能成真正的眷屬……

相關文章  成為想「修行」的人

印順佛學與大乘是佛說

2017. 1. 30  Mon.
* 以下修改自本部落格舊文,刊於2017/2《弘誓》雙月刊以及鳯凰佛教網

印順佛學與大乘是佛說——2016無錫「批印」研討會之回應
去年(2016)十月底本人參加江蘇無錫惠山寺為期兩天的佛教義學研討會,會議主題是「印順法師佛學思想研討」;我是極少數「躬逢其盛」而與主辦單位持相對立場的學者,不少人問起我這次的會議,在此簡短表示一些看法如下。
推動印順思想深入探討?
該研討會「邀請函」表示:印順法師是現代最著名的僧人學者,著述浩繁影響深遠,在兩岸佛教學術界、思想界堪稱泰斗,共尊為導師;在印順法師誕生110周年的紀念年,為了推動其思想的深入探討,以及現代佛教義學研究的全面開展,所以舉辦此研討會。
雖然邀請函寫得很中性乃至含蓄,僅說「推動對印順法師思想的深入探討」,但其實來者不善,而是為質疑、批判乃至於否定印老思想。
如論文中幾乎一面倒不友善的批評,「反思」已成「反對」,會外有人以「批鬥大會」說之,此雖言重,但多少有幾分感覺。如表面上雖推崇印老是「導師」,但亦暗指他是「邪師」,乃大乘佛法的「失道者」、「棄道者」,甚至以「獅子蟲」形容之;「俗化」、「矮化」、「異化」等評語也時而可見。
然而,絕大多數論文寫得很粗糙,看不到深刻的思想批評,也未必真正了解印老思想所在,犯了嚴重的「稻草人謬誤」(strawman fallacy)。意即,印老實際上所說,以及批評者所理解的,有相當的落差,這若是無意則為誤解或不了解,若是惡意則為曲解。
事實上,對印老思想的「反思」是我們所樂見的,這也意味著他思想的重要性和影響力的存在;但我們樂於看到批判,卻不能接受粗糙的批判。很遺憾的,這次的會議不能看到公允、深入的「反思」,而卻盡是草率、隨性居多。所幸這次會議,沒有真正具份量的法師、學者,未必具有佛學研究的專業訓練,可說信仰性遠多於學術性。
「佛法本位」vs.「信徒本位」
這次在無錫舉辦的印順思想論壇,乃是由「佛教義學會」發起;其佛教義學主張「佛教本位」的研究,有別於現今學界之「學術本位」,而與之互別苗頭。這樣的立意自是良好,但在我看來,他們所謂的「佛教本位」,或可說是「信仰本位」,甚至是「信徒本位」,當是「學術本位」另一極端。
現今學術研究不少結論,乃是虔誠佛弟子所難以接受的,動輒判某一部經為「偽經」,或者聲稱「大乘非佛說」、「如來藏思想不是佛教」等,這在虔信者的心靈裡,有相當大的殺傷力,難以接受自身的信仰傳統,確如他們所判定的那樣,試圖以另一種研究進路,另一種史觀來反撲,於是有佛教義學研究之呼聲。
然而,他們所謂的「佛教本位」,如何和「信仰本位」、「信徒本位」作區分,看不到進一步說明,或只是同一立場的不同表達而已。
我認為,真正的「佛教(或佛法)本位」、「義學本位」乃是印順導師所持的「以佛法研究佛法」的立場,在他的著作中,兼可看到學術性和信仰性;一來他以理性、中立、超然的探究方式,對佛教歷史和思想進行客觀研究,二來他接納乃至肯定所有信仰傳統的價值,認為當以同情的理解來看待信仰,重視各種經論和法門在利益眾生的實效性。
換言之,印順法師不因信仰而失去學術的「求真」精神,也不因學術而否定信仰的「神聖」關懷;學術性和信仰性不偏一邊,兼而有之,是我認為印順思想最大特色(之一),而多數的學者或信眾往往顧此而失彼。
如此,即便學術方法研究所得,迥異於傳統信仰的認知,但印順法師仍承認該信仰的重要意義,不輕易抹煞,甚至大力推揚之;如此「綜貫一切佛法而向於佛道」,才代表著大乘佛法的開闊格局,既不像一般學者激進的破壞信仰,也不像一般信徒保守的故步自封。只不過,印順法師「以佛法研究佛法」的中道立場,在學者看來過於信仰,在信徒看來過於學術,兩邊人馬都未必接受,這次的佛教義學會可說屬於後者。
總之,三種佛學探究立場──「學術/學究本位」、「信仰/信徒本位」和「佛法/佛教本位」,印順法師屬於第三者;「真金不怕火煉」,我相信這樣的立場經得起千錘百鍊,可以歷久彌新、彌堅。
「理性版的大乘是佛說」vs. 「溫和版的大乘非佛說」
會議發起人中國社科院周貴華先生在他的著述、發言中,屢屢表示印順法師所持是「溫和版的大乘非佛說」,既然是溫和版,相對於此則有激烈、激進或極端版的「大乘非佛說」。
但是這樣的定位大有問題,畢竟印老從未主張任何形式的「大乘非佛說」,反而斬釘截鐵表示「大乘是佛說」,並在著作中再三強調;如此強說老人家主張「大乘非佛說」,即便是一種「溫和版」,仍是相當錯謬的,如此的曲解可說是「稻草人謬誤」實例之一。
相對於把「大乘非佛說」分為激烈版和溫和版,而把印老歸為「溫和版的大乘非佛說」之主張者,我倒是認為有信仰版或理性版兩種不同的「大乘是佛說」,印老明顯支持的是「理性版的大乘是佛說」,而這樣的「大乘是佛說」,和傳統「信仰版的大乘是佛說」之理解方式大異其趣。
如此,印順法師絕非倡議「溫和版的大乘非佛說」,卻是提出「理性版的大乘是佛說」;而如果認為「大乘是佛說」只能採信仰觀點來理解,逕行認為印老否定「大乘是佛說」,貼上「大乘非佛說」的標籤,實在是不厚道的。
總之,既然印順法師明確表示「大乘是佛說」,就不應該硬以「大乘非佛說」扣帽;這次的「批印」義學研討會,我即明確表達此一立場。這陣子網路上傳來相關的回應和討論,可知餘波盪漾,不少教界、學界人士難以接受,其一的原因在於他們不當的責難和評斷。
何謂「『理性版』的大乘是佛說」?
印順法師認為大乘佛法興起的推動力,是「佛涅槃後,佛弟子對佛的永恆懷念」,這樣的懷念是通過情感的,如此就有想像的成分,而且離佛陀的時代越遠,想像也越多;換言之,大乘佛法一定比例是經由理想投射而成的信仰產物。
然而這樣的觀點是周貴華等人所礙難接受的,認為印順法師僅著重於「人」的「世俗淺智」來推想大乘佛法的成因,包括他的「人間佛教」之強調「人」,都是「俗智」的顯示,減損了大乘佛法中的神聖性、超越性;相對的,他們堅持大乘佛法、大乘佛典乃是佛所親說,不接受學術進路上的理解可能。
相關問題早在十多年前,昭慧法師等人已作過回應(如<方法學上的惡劣示範——評如石法師〈大乘起源與開展之心理動力〉>),這裡僅就「理性版」的大乘是佛說簡短表達看法。
印老探討「大乘佛法」興起,主要是指「大乘佛法信仰」的興起,談的是「信仰」之發展源流,此固然可以從信仰觀點來解釋,但亦可從學術立場來考究,然兩者的理解路徑自是大不相同。
「大乘佛法信仰」一定程度帶有想像成份,未必等同於虛構,卻依舊是世諦流布下因緣所生而成。而印順法師認定大乘佛法興起是佛弟子對佛的永恆懷念,可知他並不完全從史料遺跡來論述或推斷大乘起源,而是就一原理、原則總括而論;即大乘興起與佛弟子的信仰心理密切相關,致使佛法從理性、實證的義理與修行風格,進展到重感性、重玄想的傾向,不斷擴大崇仰面向,包括景仰佛陀智慧圓滿(智增上)及崇敬佛陀悲濟眾生的偉大(悲增上),進而推動大乘佛教的開展。
如此,印老以「佛弟子對佛的永恆懷念」,來說明大乘興起的主要動力,此觀點可說是更高一層次的推斷,乃是哲學或宗教哲學之後設(meta)觀照,而教界、學界似忽略此一向度,印順導師卻強調這面向的重要。
事實上,非但大乘佛法是佛弟子(在情感上)對佛陀的永恆懷念而發展出來,諸多宗教的形成亦然;例如閩南地區媽祖信仰興起之動力,也可說是群眾對林默娘永恆的追思、懷念,一樣涉及到人性複雜心理面向的運作。
此外,儒家孔孟、道家老莊,也從哲學思想走向宗教信仰,而有儒教、道教的產生。包括耶穌原是一歷史人物,但他在世時的偉大事蹟,逝世後引起世人無限思慕,亦透過懷念生起種種想像(乃至於渲染),集體建構成一特定宗教信仰。
然而,原始佛法以「滅苦」為核心關懷,「苦」是一種確切的身心體驗,不是形而上的抽象概念或想像;既要超越痛苦,即要回歸身心(五蘊)觀照,這和(他力)宗教未必有直接關係。但進入到大乘佛法,可說是走向「宗教化」的運動,此時不再只是「自力」,到了後期大乘更強調「他力」,可知(大乘)佛教和多數宗教發展歷程是很接近的。
如此,大乘佛法興起是佛弟子對佛的永恆懷念,雖然有違虔信者的信仰直覺,但卻是理智上站得住腳的一個宣稱。
「信仰版的大乘是佛說」之困局
印順導師雖是佛教僧人,但他試著跳脫信仰者的主觀立場,以學術的手法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考察,認為「佛法」發展至「大乘佛法」信仰,乃在於「佛弟子對佛的永恆懷念」,也因為這樣的「永恆懷念」,印老認為「大乘佛法」(之信仰)帶有理想化、神化等特性。
但是,就信仰者而言,「大乘佛法」自是佛口親說的,不容許任何討論,不只可信仰之,也必須信仰之,然以信仰觀點解釋「大乘佛法」的信仰,不免有循環論證(circular argument)之限制。
例如問說:「大乘佛法」的信仰為什麼是可信的?某人回答說:因為是佛陀所說之法;倘若續問:為什麼佛陀所說之法就是可信的呢?某人續答言:因為「大乘佛法」的信仰說佛說的都是可信的。──可知犯了循環論證或乞求論點(begging the question)之失,仍是信仰者的自說自話,難以經得起客觀嚴正檢視。
如此,以信仰者的觀點來解釋信仰,即陷入自圓其說或自說自話的困局,難以說服信仰圈以外的人。相對的,作一名理性的宗教徒,從情感的盲信走出,不在信仰的環圈中自我陶醉、乃至於麻醉,此會是佛陀所鼓勵的。
所以相對於信仰者從信仰觀點解釋自身信仰,流於獨斷、本位主義,印老就一個信仰形成的心理過程來如實解釋之,更容易讓「圈外人」信服,畢竟他所說的是宗教信仰的共通特質,乃是一普遍的心理反應。
如前所述,媽祖信仰之形成,乃林默娘逝世後歷代子孫對她的「永恆懷念」。同樣的,中國儒教、基督宗教、伊斯蘭教等之興起,某種角度亦可言是對孔子、耶穌、穆罕默德等之「永恆懷念」。
在印順導師看來,「佛法」(或所謂「原始/初期佛教」)雖也是宗教,但情感層面較為淡薄,反而理智的實踐多過於信仰、想像;相對的,發展至「大乘佛法」,愈是到後期愈是以情感、感性之信行為主調,除強調菩薩的慈悲行願,也深化了宗教意識,展現在淨土思想、佛身觀(佛的形象)、不可思議的功德、神秘護佑和加持力等面向上。
可知一「宗教」的誕生,背後都有一定的情感作用,把歷史上真實人物給「神格化」;這不獨是某一特定宗教如此,而是所有宗教信仰的共性、通性,所以印老以「永恆懷念」來說明「大乘佛法」信仰之展開是不難理解的。
總之,若以「信徒本位」理解事實暨史實問題,最後只能自己說服自己,僅是一種「自我催眠」,難以經得起外界的考驗與挑戰。
佛教重視理性
佛教中寶貴的質素,可說都是人類理性可思維理解的,例如四諦、十二因緣、三法印、三學、八正道、四無量心、六度等核心教法。可知佛陀並不刻意標榜玄虛之理,也不訴諸神秘感應,而重其平實平常的特質,迥然不同於其它宗教之強調靈異神蹟,乃至以威脅、恫嚇作為「入信」的手法。
佛法重視人類理性的運作,不會視為僅是世俗淺智。如在龍樹著作中,諸如《中論》、《迴諍論》、《七十空性論》、《廣破論》等,都具有深刻的論證、論議風格,可透過分析去掌握道理;其它佛教思想家亦復如此。
就像龍樹《中論》卷4〈觀四諦品24〉中著名的「二諦偈」,諸佛說法度眾所依有真、俗二諦兩種,如果不能區分這兩層道理的不同,就難以在甚深佛法中領略真實法義;最後龍樹說「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可知若不重視世間能知能見的道理,合乎常識常理的認知,則不能得到第一義諦,意即俗諦是真諦的「必要條件」,或可說俗諦是工具(means),而真諦是目的(end),沒有俗諦則真諦亦到達不了,更侈談涅槃的實現。這也相應於般若經教之「不壞假名而說法性」、「不壞假名而說實義」、「不壞假名而說諸法相」等意義。
如此,理性的析辨、思擇,猶如世俗諦道理的通達。若不重視人類理智的功能及其所成之共識,甚至輕視、輕忽之,僅視為凡夫俗智,已然違反《般若經》及龍樹強調二諦暨世俗諦的本意。在佛法修證中,亦是以「聞思」作基礎的,確立好修行的知見,才能邁向正確的修證道路,此強調「聞思」工夫,亦可說是對於人類理性能力的肯定和重視,這可說是印順佛學的特色。
然而,著重世俗諦不意味僅停留世俗諦,而是有更高遠、超拔的關切(即解脫或成佛)。如此,我們當保持一種「中道」、不即不離的態度,一方面不能不重視、尊重理性,但也不能太偏靠、迷信理性;如果單依一邊都易於劃地自限,甚至陷於頑固的意識型態當中。
盡信經不如無經
「盡信書不如無書」,如果類似精神應用到佛教中,或可說「盡信經不如無經」,即佛陀未必認為一切經都必須無條件完全接受,不容任何質疑。
對於知識乃至智慧的取得,佛教分有現量、比量和聖言量(又稱至教量)三種,其中又以現量為優先,比量次之,聖言量又次之。[1]
這樣的順序說明佛教重經驗及理智的特性,而非以信仰為唯一準據。相對於多數宗教都強調經的絕對權威(如《聖經》等),佛教未必奉經典為唯一權威,如佛陀對婆羅門教傳統的反動,其一在於否定「吠陀天啟」(《吠陀經》)的崇高性、神聖性。
現量實證最為重要、也是最可靠的智識進路,其次是比量的類推,再來是聖言量的權威,此似如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和實相般若的優先順序,實修暨親自體驗始終擺在第一順位。而經典所述,若未經行者現觀實相,仍是文字概念層次,存在一定的限制,或只能視為是工具而不能作為目的。
一如《葛拉瑪經》的「十事勿著」──不可因為傳說、傳統、眾所相信、經典、推測、常識、類比、偏好、機率、老師等所說,就信以為真。可知佛陀未必要人不加懷疑,全盤相信經典所說,除非是親身經驗(現量),否則仍要有一定的保留。
這也相應於般若經教(如《金剛經》)之「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等,以及龍樹菩薩《中論》之「諸法不可得」、「佛亦無所說」等意涵,避免制式而獨斷的去執著一部經、一個說法便是如此,且只能如此;而要知道不同經典乃因應眾生不同根性之施設,既有究竟的真實教,亦有權巧的方便法。
如此,把著名的「猶希佛兩難」(Euthyphro dilemma)轉思為「佛法所說的真理,是因為佛說才為真?還是因為其本身為真,佛才說呢?」或者,換個方式問,佛法所說的真理是佛教內部的真理,只限於佛教徒的理解與實踐?還是佛陀說出宇宙的真理,具必然性和普遍性(「法爾如是」),一切佛教徒、非佛教徒當要理解和實踐?其間涉及佛法主要是信仰(或情感)的真理抑或是理性的真理之分辨抉擇。
信仰虔誠固然是好事,但如果沒有理智思擇的過程,信仰易成了頑固的偏見、成見,不只無法面對根本性問題,當然也談不上解決,最多只是轉移注意力或飲鴆止渴而已;反之,信仰的本身也是要超越的,在般若經教中即反覆傳達了這樣的訊息。
總之,佛陀要人在不疑處有疑(當然也要信所當信),而以此來思考大乘經是否為佛說,將有更寬闊的視域,意即大乘經不一定是要佛親說,一樣也可以是佛法。[2]
悲願為判準
「法無定法」是佛門常用詞彙,在大乘般若經教中即反對佛陀形象之制式認定,以破除眾生之慣性執著。然而,大乘佛法又屢屢強調「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說法」,如此多元的佛教信仰產生似不可避免。在法無定法、應機得度的原則下,可知「法法平等」,都是利益眾生的方便,而無高下對錯之分,也因此不應批判、排擠不同型態的佛教發展。
相對的,我們當著眼於悲濟眾生的觀點來衡量法義,不管禪宗、淨土、密宗、南傳佛教、人間佛教等,甚至不管是不是佛教或其它宗教,只要能利樂有情,裨益於安身立命或拔除世間苦難,指引人走向光明、寧靜和喜樂,都值得我們的尊重乃至於支持,不應以個人信仰、思想的出入,而輕視(乃至敵視)異於己者。
這意味著我們可以不認同他人的佛教觀念暨義理上的詮釋,但仍要敬重他們的正面貢獻。而如果只因「判教」之不同,佛教史認知以及法義詮解的差異,動輒以「相似佛教」說之,乃至斥為謗佛、謗法,破壞佛教、獅子蟲等,已然是仰天吐唾還墮己面。
一如印順導師之於太虛大師,他們的佛教思想明顯不同,甚至形成對立、打起筆戰來,但如果問說印老一生中最推崇的老師,除太虛外不做第二人想。同樣的,在印老著述中,不管是禪宗的虛雲老和尚,還是淨土宗的印光大師等,凡是悲心殷切、獻身佛教,有著深遠佛教理想的祖師大德,他皆是高度肯定、敬仰,即便彼此思想大有差別;[3]然而,令人遺憾的,在這次「批印」的研討會中卻看不到這樣的格局心量。
總之,法義抉擇其次,道心、人格和願力才是優先,這是印順導師面對中印藏歷代祖師慣有的立場與態度;畢竟大乘菩薩道重於精神上的傳承,而未必是思想上的認同,反而在思想上主張包容異己、尊重多元。因此,佛學見解固然重要,但道心和悲願更可以被看重,凡對佛教、對眾生有開創性貢獻,即便法門不同、思想互異,都值得我們的高度禮敬;也願以此與「佛教義學會」僧信大德共勉!
林建德   (佛教慈濟大學 宗教與人文研究所  教授)


[1]此可見K. N. Jayatilleke之名作Early Buddhist Theory of Knowledge以及達賴喇嘛為 Chris Impey, Humble before the Void一書所寫之序。
[2]如龍樹菩薩所言,佛法有五種人說:一者佛自口說、二者佛弟子說、三者仙人說、四者諸天說、五者化人說。
[3]對於近代中國佛教的高僧大德,印老曾表達他的推崇和尊敬,除太虛大師外,禪宗虛雲老和尚、淨宗印光大師等,印老在著作中數度表示了他內心的感佩。如虛雲老和尚捨報之際,他寫有〈懷念長老想起佛教〉(收在《華雨香雲》Y 23p365~369),讚佩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德。在《佛在人間》一書也表示,印光大師是老實念佛的淨宗大德,為無數的信眾所崇敬,他之所以能發揮廣大的教化力量,在於他不但切實履踐,而又有對儒學及佛教的深廣知識。( Y 14p286)

對「俗套」失去耐心

2017. 1. 29  Sun.
對「俗套」失去耐心
缺乏耐心是我性格上的一個缺點,從小以來就是如此;也因為缺乏耐心,所以一愈到複雜考驗,便打退堂鼓或不想理會,這對於學習來說是非常不利的。

這幾年來性格慢慢穩定下來,愈來愈能耐住性子,去面對不喜歡或不擅長的境遇、問題,而感覺到自己的進步。

但缺乏耐心也不是完全不好,如牟宗三所言:「現實的照顧必須忘記」,對於一個學哲學的人來說,太過於瑣碎的雜務,應該要沒有耐心,否則盡是關心小事、處理小事,似乎很難做得了大事(或真正該做的事),於是「抓大放小」成為一可貴的人生觀暨處世哲學。

因為缺乏耐心,所以我對食衣住行不去講究,以簡單可用為原則,把多餘心力放在真正關心的事物上(例如哲學思考)。此外,人際之間的互動交流,禮尚往來,也儘量避免流於「俗套」,這雖是彼此心意、情感的相通,但有時亦費心費力,折騰不少時間。

對於人與人間,我自期能心意到、但人未必要到;除非是相當重要或相當熟識、非到不可,必須出現為妙,否則人情世故照應太多,往往把自己「俗化」了。看來我的缺乏耐心,用在非必要事務處理上,應該還是有一些好處的。

登硬漢嶺

2017. 1. 28  Sat.
登硬漢嶺
昨天除夕夜,全家族團聚的日子,雖然過年心情不像孩提時那樣期待、盼望,畢竟以前是領紅包,現在是給紅包,但仍感受出年節氣氛;此外能給紅包也是一種福氣,所謂「施比受有福」即是。

大年初一天氣好,我們去觀音山健行。在通往硬漢嶺沿途中,不時有人以「新年快樂」問好,我也善意地回應;雖然是陌生人,彼此互為過客,但這也是一種人與人間的情意交流。

我雖然不會主動向「山友」問好,但有人伸出友誼之手,我亦會待之以禮。可知,大概有三種情形:一、成為主動打招呼的人;二、別人打招呼我們友善回應;三、沒有反應,或當作沒聽到。

不同性格的人會有不同反應,若是積極主動的人,會帶給人親切與溫暖,自己也有較多的「正能量」。最不好的是冷酷以對,這不只是失禮,也是內心不快樂的表現(除非當時心中另有懸念因此聽而不聞)。

觀音山硬漢嶺海拔616公尺,登上峰頂可遠眺大台北景觀,對面又與陽明山群遙望,視野甚是遼闊、壯美。這是我們小時候常來的地方,如今再一次回到這裡,讓我重溫台北的美好。

硬漢嶺上鳥瞰大台北

老婆是大女兒

2017. 1. 27  Fri.
老婆是大女兒
生了小孩,特別是女娃,當爸爸的總是特別寵愛,所謂「前世情人」意或在此。這看在太太的眼裡,或許喜怒參半,但相信喜會多於怒,怒是來自於吃醋,而吃自己女兒的醋,想是不太必要的。

對不少家庭而言,當有了小孩,太太往往成了黃臉婆或老媽子,少了先生的關愛眼神,但我想這是作丈夫的不是。事實上,打從結婚開始,太太就是先生的大女兒,以這樣的心境看待自己枕邊人,不管生多少小孩,對妻子心意永久不變,一直都疼在手心,綿密呵護著。


爸爸對女兒只有一個「疼」字,甚至是「寵」,而既然能疼、能寵小孩,何以不能疼、寵自己太太呢?因此,轉換心境,把太太當女兒對待(相對的把先生當兒子照顧),先生、太太都會很幸福,否則只當女傭(或男僕)使喚,不免過份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