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9.29 Mon.
相忘道術
「相忘乎江湖」是出自《莊子·大宗師》,原指泉水幹涸,兩條魚被迫相互呼氣,以口沫濡濕對方來保持水份,但如此苟延殘喘,實不如「相忘於江湖」,兩條魚在江海中自在悠游,彼此互不交涉。
而相對於魚相忘乎江湖,《莊子》還說「人相忘乎道術」,表示魚是因水滋養而存活,人則是因「道」的庇蔭而生活;而魚依水而活故必須有一定的空間和食物(「穿池養給」),但人在道術之中卻是「無事生定」,即無為無事才是恬淡自如、最安定的生活。
《莊子》以魚之於江湖,來比喻人之於道術,意境實為優美。一者代表「道」對於人的重要性,猶如沒有水就沒有魚,二者顯示人依順著「道」才能如魚得水般悠然快活,三者說明人在「道」中儘管地盡其在我,過好自己的生活,不用管別人怎麼想、怎麼做,只願他們同樣在道術之中。
「相忘於道術」可說是近年來我對人際關係的一種態度,希望自己在真理追求中安身立命,同樣也希望別人在真理中安身立命,大家即便少有互動、聯繫,但卻在同一條路徑上默然相伴!
2014. 9.28 Sun.
2014. 9.27 Sat.
每個罪人都有未來
今天到佛教弘誓學院參加第25屆研究生佛學論文發表會,由我講評一篇關於「死刑」和「護生」方面的論文。發表人長期在監獄工作,有機會近距離接觸死刑犯,他在文中描繪死囚面臨死亡的心理過程,讓人一窺黑暗角落中,因鑄下大錯而禁錮隔絕的生命,讀後感觸頗深。
諸多先進國家皆已廢除死刑,或者不再執行死刑,而台灣死刑仍存在,但是存廢與否近來也多所討論;因帶有一定爭議,故死刑定讞許久的囚犯,長期處在「等死」狀態,隨時都有可能被抓出去槍決,而這種生命懸在半空中的不確定、不安穩感,折騰和煎熬可想而知,不如定讞後速斷速決的直了暢快。
死刑可論究的問題頗多,就佛教慈悲護生的立場,當然是主張「廢死」。佛教認為,這世界沒有犯錯犯罪的人,而只有愚痴無明的人,也正因為愚痴無明,才會犯錯犯罪;而且每個加害人本身往往已是受害人,常因內心承受許多痛苦,而把自身的苦拖連到他人身上。
大乘佛法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事實上人間煉獄處處皆是,凡是身處極苦境遇中的人,即如地獄般的過活,都需要菩薩們的關切關懷。同樣的,我相信牢房裡也有許多痛苦靈魂,「我不入監獄誰入監獄」,希望我們社會能多些同情、寬恕,對這些邊緣人伸出接納雙手以及深摯的教化陪伴。
2014. 9.26 Fri.
2014. 9.25 Thurs.
2014. 9.24 Wed.
焉知非福
如果一個人因一場變故,換來不同的生命觀和價值觀,我們是否樂於接受這變故呢?例如生場大病(如得癌)、意外節肢等,至此之後的人生態度是否因此而不同呢?
我想必會有所不同的。如得癌後,已不能像以前一樣恣意妄為,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想幾點睡就幾點睡;而因節肢而殘廢,哪怕僅是一根小指頭,在外觀美貌上及生活便利性即有一定影響。
然人生的變故焉知非福?例如人生了大病,往往提升生命的警覺性,除了激發求生意志、求生本能,亦學習珍惜每一天在世的生命。因此雖然病了,但確可病得很健康、很充實。就像佛教修行中常要人做無常觀,而今無常已然發生自己身上,不時自我鞭策,成為唯一的選項,好比單國璽樞機主教曾視體內的癌細胞是天主派來的「小天使」,付予他更大的任務使命,而不因年老就此退歇。
「性格不改,疾病不除」,王鳯儀等賢者所提倡的「性理療法」的理論基礎在此,包括現在歐美風行的正念療法,透過心的轉化與行為的改變來幫助治病及調養身體。當然「不見棺材不掉淚」者亦所在多有,我們也只有等待他痛苦累積到不可承受時,再期望他的轉化與改變。
2014. 9.23 Tues.
教育避免悲劇
今天從新聞得知一個年輕人狠殺分手女友四十多刀,其中有23刀集中在頸部,幾近於斷頭。
這年輕人畢業於很好的大學,也有不錯的工作,各方面條件俱佳,媒體以「人生勝利組」稱之,只可惜情關難過,不只奪走一個青春女孩的寶貴生命,也斷送自己美好前程。
他殘殺女友的兇惡行徑,新聞報導說是模仿捷運殺人的鄭捷,令人困惑現在年輕人不知道在想什麼。他們並非出身貧寒,缺錢或者肢體殘廢,而主要是觀念偏差,情緒控管不佳,以至於鑄下萬劫不復的錯誤。
這些事件也意味著我們的教育有嚴重缺口,包括生命教育、兩性教育等的忽略漠視,因此我希望在日後課堂中,亦能分享此面向的省思觀察,幫助年輕學子擺脫迷茫和愚昧。
2014. 9.22 Mon.
帝力於我何有哉
以前學生時代,為儘早取得學位文憑而奮力向學,期盼自己找到工作後,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在穩定的經濟來源下,好好的感受人生、思維生命的哲理,不在乎俗世之間的得失。
七年過去了,試問這些年裡是否如願呢?事實上,欲望的追求是無止盡的,總是希望多還要更多,包括要發表更多更好的論文、早些升等正教授、以及對於生兒育女的期盼等。
其實我身處東部,不是任教所謂「頂尖」大學,並沒有太多學術資源可搶,亦沒什麼利害衝突,減少人事俗務的應對往來。但如果不能把心思安住在名利之外更有價值的事,豈不可惜?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這是描寫古代聖王統治天下,老百姓過著素樸儉約、與世無爭的農村生活,朝廷政治的一切對他們沒有任何影響。
這樣的意境令人神往,簡單純樸的生活就是最美好的生活。也願我在山水環繞的東部,做著自己想做的事、有意義的事,讓名利的一切於我何有哉?
2014. 9.21 Sun.
解行二門
大部份的學者,特別是人文科諸如哲學、宗教、文學等,所學雖關乎「道」,但對「求道」卻興趣缺缺,大多只志於「理解道」,卻不關心「實踐道」。相對的,修行者有心於「實踐道」,但卻未必願意真誠的「理解道」,視義理探索為畏途,甚而心生鄙夷。
也因為大環境如此,難以找到解行並重的師長暨團體,因此只好自力救濟,靠自己走自己的路。如此,「學者不參加學術活動,宗教徒不參加宗教活動」成了我此時的想法。不過,這裡的不參加是指不主動參加,如果有人主動邀請或有一定特殊性,我也樂於出席參與。
事實上,解行兼備、福慧雙修談何容易?我們只能期許偏重而不偏廢,如此而已。這也代表成佛修行的路漫長遙遠,但相信道心堅固、累劫熏修,一切的不圓滿終在盡未來際完滿成就。
事實上,解行兼備、福慧雙修談何容易?我們只能期許偏重而不偏廢,如此而已。這也代表成佛修行的路漫長遙遠,但相信道心堅固、累劫熏修,一切的不圓滿終在盡未來際完滿成就。
(2014. 9. 29貼於花蓮樂息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