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9日 星期三

「信仰、實踐、療癒」──感念余老師

「信仰、實踐、療癒」──感德慧老師

德慧老師2012年逝世至今已有10年,我來到慈濟大學任教至今年七月已滿15年,跟老師共5年之久。不過那時我新進大學教書,還是相當資淺的助理教授,主要心力放在自己的研究領域上,未有太多和老師深入互動的因緣,對他的研究路數總有種隔層紗的謎也正如此始終保持一份好奇心 

余老師成名早,約略我國中畢業時就在書店得知其人其書,這大概是1990年左右;而有幸和余老師同在一個單位教書,感到相當大的榮幸。 

十多年前我們宗教所師資齊全、陣容強大,一些資深老師加入行列,除創所的盧蕙馨老師外,余德慧、林美容、林安梧諸師皆成為所上一員。宗教所今天的定位、走向,以「信仰、實踐、療癒」為發展主軸,密切關乎老師的規劃、參與和投入。即便余老師過世近年來資深老師退休,「信仰、實踐、療癒」始終成為我們辦學的重點方向,新進教師也順此來設計課程以及展自身研究。 

事實上,是我們教所,任何宗教向度的人文關懷,我想不離此三大核心,透過虔誠的信仰付出行動的實踐,進而達到苦痛的療癒慰藉;所有宗教領域上的同行者、同修者,不管是宗教學者或宗教行者,或皆當如此。 

老師的思想深刻細膩,文字表述及語言使用帶有余式風格的獨特創意;且余老師是心理學家,對人情的洞察以及人性的掌握,更有見人未見的敏銳度。

在學問上他走出自己的一條路,尤其中後期階段,不但跟主流學界調性很不一樣,對傳統宗教修行方式亦起疑,甚至帶有批判、挑戰的意味。余老師獨具慧眼的見識和膽識,不屈從定思維模式,跳出框架、打破規範,這都是他難能可貴之處;也因如此,師的論述更讓人珍惜,意味著心理學、宗教學、哲學暨人文學等研究探索,不應只是一條路徑、種聲音,當多元開放 

余老師2006東華大學退休轉聘慈濟大學,雖然他在慈大只待了六年,卻做了許多事,包括向教育部和科技部等單位申請整合型計畫,常態性的舉辦學術研討會、工作坊、講座等,也在慈濟大學成立「人文臨床與療癒研究室」,不遺餘力推動、推廣宗教療癒與人文臨床,可說是此一領域的拓荒者與先行者,今日相關學術社群及民間團體設立或多或少是受到余老師的啟發影響 

讓人覺得可惜的是,他過世的稍嫌太早,正當老師思想圓熟、創造力迸發之際,人卻走了。當時他的研究主題,除了晚期病人柔適照顧外,包括臨終啟悟、冥視空間等,皆有窺探生死幽冥之企圖,或因於此,他必須親自經歷、親身體驗,安梧老師說他「以身試法」,以自身為田調現場,沒想到入戲太深,最後竟走完全程,功成身退。 

即便余老師晚年身體不好,從糖尿病到長時洗腎等,但對於教學、研究依傾力付出、心以待。有幾在共同的課程上,他硬撐著身子參與同學們的論文報告,對教學的熱誠不因病況而退減。老師晚年的教學紀錄,今已被整理成文字出版,如生命轉化的技藝學宗教療癒與生命超越經驗宗教療癒與身體人文空間(皆由心靈工坊出版);在他生命最後的時光,本重要著作是在慈濟大學任教階段完成,慈大宗教所師生有幸參與其中,對我們而言是有榮焉的一段歷史。 

斯人往矣、人事已非,但對信仰者而言,人有來生,不管是是天堂、淨土,或者再回到人間,相信余老師在另一個世界裡一切都好,我們懷念他、也感恩他!(佛教慈濟大學 宗教與人文研究所 教授兼所長 林建德

相關文章  教學相長又一例      臨終啟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