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無量心者,慈、悲、喜、捨。「慈」名愛念眾生,常求安隱樂事以饒益之;「悲」名愍念眾生受五道中種種身苦、心苦;「喜」名欲令眾生從樂得歡喜;「捨」名捨三種心,但念眾生不憎不愛。」《大智度論》
2022年8月30日 星期二
人治、法治與德治
人治、法治與德治
古代「君臨天下」,朕即是天下,絕對權威的集權統治,完全的「人治」。然人類文明與時俱進,思想、思維上要求客觀平等,於是有制度的建立和法律的訂定,從人治走向「法治」,體認到「王子犯法與庶人同罪」、「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等。
然古代還有一種德化政治,所謂的「德治」,雖然可以說是人治,但卻不是獨斷霸道式的,而是以身作則、反求諸己,不同於人治以自我為中心,反倒是以他人為重,縮小自己,以利他為核心。
德化政治之上行下效,如《論語》:「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說明君子的德行修養易於教化、感化所有的人,如草隨風順勢仆倒。
「人治」易流於主觀相對,「法治」有時顯得刻板僵化,如此「德治」可說是人治的提升,其雖是人治,但是卻是以道德為表率;而且德治也不應違反法治,因為有德君王之高道德標準,自也願意接受法制規範,對自己言行舉止的規範。
如此的德性政治、道德領政,或可視為是「善治理」、「德治理」,在當代社會應有一定價值。
雖然這樣的「明君聖王」非常難得,但我們卻可以心懷這樣的理想,而這不只是《大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內聖外王」,包括佛教的「轉輪聖王」以及古希臘柏拉圖的「哲學家皇帝」皆有類似的思想。
不過「德治」的期待畢竟是困難的,理想歸理想,回歸現實,仍要實事求是、務實以對,也因此民主政治要人民對其領袖心存疑慮,設想他們是自私自利的,有著人性的欲望貪婪,如此之「性惡」預設,即有賴民意代表的批判檢視、監督把關。
相對於「性惡」另一面的「性善」,肯定人性光明面、人人都有成聖可能,所開展出來的仁心德政雖不容易,但也在人治、法治之外,提供一德治想像的可能。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