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7日 星期二

善聽諍言

善聽諍言

從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可看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孔子說「友直、友諒、友多聞」,可知「友直」是朋友之間一重要的人格特質;既為朋友就該坦誠相見直言不諱,如果遮遮掩掩、轉折彎曲,這不是朋友所當為。

雖然人與人之間都會保持基本禮儀,然而過度的禮貌只是虛情假意。相對於做好人、不想得罪起衝突,有話直說的「諍友」顯得可貴,只是表達的方式和時間地點等更顯重要,《阿含經》即提到如何「舉過」:

「世尊!若舉罪比丘欲舉他罪者,令心安住幾法,得舉他罪?」

  佛告舍利弗:

「若比丘令心安住五法,得舉他罪,云何為五?實非不實、時不非時、義饒益非非義饒益、柔軟不麁澀、慈心不瞋恚。舍利弗!舉罪比丘具此五法,得舉他罪。」

——經中指出「舉過」要具備五個條件:第一、符不符合事實,第二時間點對不對,第三是不是能讓其受益,第四是否柔軟細緻方式來表達,第五態度上是否仁慈無怒。

每個人都要面對生命的盲點與限制,「旁觀者清」,看法相左的親朋師友,想必也是為我們著想、提出了自身未曾注意到的問題,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否則一意孤行也是盲目的偏執。

唐太宗悼念直陳其過、敢言忠臣的魏徵之死,表示:「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如果他人的真心勸誡,卻得到對方鄙夷,甚至斷交,這朋友愚昧至極、不要也罷。人一旦迷茫於其中而不自知,反而自以為是,只好在相同的錯誤中惡性循環、不斷輪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