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30日 星期四

新文化運動與異文化尊重

新文化運動與異文化尊重

「推素」的同時如何平衡經濟、文化、民俗、觀光等,著實有其難處。

傳統習俗上為表達「待客之道」,以陸、海、空牲畜皆具的滿漢全席形式,展現出宴客的心意與誠意。此外,世界各國都有其在地美食,不只成為文化特色,也是旅遊業、餐飲業重要的收入來源,如台灣地方風味之新竹貢丸、萬巒豬腳、民雄鵝肉、彰化肉圓、嘉義雞肉飯等皆然;其他如滷肉飯、牛肉麵、蚵仔/大腸麵線、炸雞排、虱目魚、豬血湯、蚵仔煎等,皆為台灣著名小吃。

可知,肉食作為一種生活文化,人類長年的飲食習慣及經濟模式,有時也必須予以理解和尊重,尤其「感恩、尊重、愛」一直為慈濟所重。[1]

如狩獵文化為原住民既有習俗傳統,當吾人以動物保護、生態保育等理由,禁止原民山林打獵,所引發的議論可想而知。這也意味著務實推素的重要,倘若僅是一昧的道德勸說,而未能提出相對的替代方式或解方,將可預見強大的反作用力,約莫百分之十左右的素食人口去影響(甚至是干涉)百分之九十的肉食人口;一旦陳義過高、弄巧成拙,效果將適得其反。

如何讓素食非僅是純然的捨棄美食,卻是選擇另一種健康、環保、潔淨、友善的飲食,同時也可以是美味可口的,慢慢從「少葷多素」之「減食」,循序漸進到「不食」,已成為務實推素的共同認知。

是以「勸素」當以「中道」方式來推行,過於偏激或激進都是不好的。如證嚴法師表示佛陀之不殺生規範雖沒有規定素食,但仍以「不忍食眾生肉」為原則,以適應當時印度托缽的社會生活型態。於此可見佛陀之心胸開闊,不執著而取其「中道」,認為慈濟宗門亦因應現代社會生態,帶動人群素食。[2]

總之,飲食或肉食習慣作為人類文化一部份,行之有年且習以為常,原不容易輕易變動或改革。慈濟之「推素」,或可視為某種「新文化」或「新生活」運動,猶如倡導環保不燃香、不燒紙錢,以及中元普渡宣導以素齋蔬果取代大魚大肉,強調七月不是鬼月而是教孝月、感恩月、歡喜月、吉祥月等,[3]皆可視為慈濟對於傳統文化的反思與改革。然於此過程中,也當取得一定平衡,尊重多元文化差異性,以維繫人際之間的和諧互動,顯示佛法不偏不倚、過猶不及的方便教化。


[1] 如證嚴法師表示,行菩薩道要先結好眾生緣,以感恩、尊重、愛與人互動,才能將法緣接起來。見釋德𠆩,《2021年春之卷證嚴上人衲履足跡》,頁700。只不過,在證嚴法師心中,「感恩、尊重、愛」不只是對人,對待動物及其他生命存在皆然。

[2] 靜思僧團編撰,《解惑十書:證嚴法師答客問()學佛篇》,頁185

[3] 《慈濟》月刊第489期(2007-08-25 https://web.tzuchiculture.org.tw/?book=489&mm=258 2023.11.23取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