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30日 星期四

七佛通誡偈與三福業

七佛通誡偈與三福業

七佛通誡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句話言簡意賅表達佛教的基本教導;之所以說是基本教導而未必是核心思想、特色教法,在於止惡、行善和淨心三個項目有其共通性和普遍性,乃身而為人所應為、當為,不限於佛教,也不限於特定的宗教或哲學。

七佛通誡偈相關的論述與研究不少,這裡只是直覺性、簡略提出另一可能的理解方式,以供作參考。

在《成佛之道》一書,印順法師分別以「五乘共法」之人天道、「三乘共法」之解脫道以及「大乘不共法」之菩薩道來綜貫一切佛法的修學。人天乘發增上心修三福業,解脫道發出離心修戒定慧三學,菩薩道發菩提心修六度萬行。

當中人天乘所修的持戒、布施和禪定的三福業,或可以分別對應到七佛通誡偈中所說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和自淨其意。

意即,諸惡莫作重於戒律持守不造作惡業,眾善奉行的表現尤在於布施,自淨其意是透過禪定來淨化身心、遠離塵垢。

七佛通誡偈中的「是諸佛教」,意指為諸佛所共同教導的,而未必是指「佛教」(Buddhism);若依南傳《法句經》183偈: To avoid all evil, to cultivate good, and to cleanse one's mind--this is the teaching of all Buddhas.——意義就更為鮮明清楚。

如此七佛通誡偈的「通」字用得好,象徵遠古諸佛一致的教誡、教示,不是特指某一個佛,而是有七佛的尊證,代表放諸四海皆行的重要性,而其內容就在於三福業。

當然,七佛通誡偈也可以不只指人天乘的三福業,關鍵之一在於「自淨其意」的詮釋理解;若自淨其意之「修心」非但是「修定」,而進階到「修慧」,乃至菩提心、慈悲心等,則上接於解脫乘與菩薩乘。

此外,「諸惡莫作」固然重於「止持戒」,但「眾善奉行」亦可為持戒之「作持戒」;且「眾善奉行」的「眾善」除世間善外,亦可以指涉出世間善,而不只是人天道的意涵。這都意味著七佛通誡偈之多元、多重理解;此處以三福業詮釋之,僅是一種可能,卻未必是唯一或正確的。

總之,把人的本分先做好是佛教所強調的,學佛的初始即立基於此——先做好人再來談成為佛教徒;一切靈性的教導與修行,皆在於人天道的基礎上,如此而達到共通人性的普遍共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