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0日 星期六

文言文教育

文言文教育

108課綱大刪古文,引起各界。淺見以為,古代文言文不是不能教,而是怎麼教。現今反對文言文,一部分在於中華文化的歸屬與認同,在語文教育外,又多了文化的屬性定位,其中又重於儒家為尊的主體思維,如這次爭論的荀子、顧炎武等皆是。

現今的文言文大多是從儒家立場來著眼,然而中華文化以儒道佛三家為主,除了儒家外也應當重視道家與佛教,否則文言文教學即有所偏頗。

佛教、道家都有很多精彩的義理思想,甚至是智慧洞見,例如在華人社會流傳普遍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這不只體現了印度佛教的思想精義,也深遠影響中國佛教思想發展,甚至一般採用的是玄奘大師譯本,其重要性不言可喻。

佛典如《般若心經》不應只是佛教社群的資產,而當是國學乃至中華文化素養的一部分。這絕對無關乎傳教,畢竟在學校所教以及在信仰圈所學,基本上是很不一樣的,猶如非基督徒、甚至反基督信仰也可以讀《聖經》,藉此豐富對世界文化的知識。

教育的目的在於文化的認識與反思,而不是灌輸特定文化價值,帶有洗腦或傳教之嫌;即便是反對中國、力抗中華文化,也要「知己知彼」。歐洲教育在中小學就有哲學或文化相關課程,即便不是基督宗教家庭,對於所處的基督教文明也有所認識。

總之,古文、文言文不是不能教,而是怎麼教、教什麼的問題。過去太強調語文教育,包括文學素養、文字能力,相對而言較缺乏哲學能力的訓練提升。於今面對文言文,可用「批判思考」方式來進行,在語文學習的同時也增進思辨力,使對於我們所處的文化環境,乃至歷史思想都能有持平而深刻的認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