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1日 星期日

善惡與對錯

善惡與對錯

倫理學討論究竟該關心人的善惡問題,還是行為的對錯問題?換言之,道德討論的對象,一個是關乎人、一個是關乎人的行為,除此之外皆不成為道德討論的主題,例如我們不太會去談動物的道德性問題,不能規範所謂的「畜生」和「禽獸」,其他的如植物礦物等,更不能成為道德行動的主體。

在道德的論究上,人的品質、質感,應該是比較重要的,然而所謂的好人、壞人或者善人、惡人不容易認定,往往帶有一定的主觀性,這時候行為表現的對錯判斷,就比較有客觀性,因此當今的倫理學的學術討論,把重點放在行為的對錯判斷。

然而佛教倫理學關心道德善惡多於道德對錯,如佛教所說的「意業為重」,關心意念在行為當中的關鍵地位。如一個人不小心傷害了人,只要他不是故意,在業力運作上的「無心之過」非屬嚴重;相對的,心存惡念,即便遲遲沒有行動,在佛教看來業的累積是比較重大的。

由此可知佛教重於心性修養的向度,作為一種希聖希賢、成聖成賢的倫理學,保有超越性的道德實踐與價值關懷,這和一般倫理學很不一樣。

誠然,倫理學探究應該存有終極性關懷,但問人該如何過活?究竟該成為什麼樣的人?如何在良善品格的培育下實現美好人生?……讓倫理學在哲學的位階向上提昇,這或是佛教倫理學可能給予的啟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