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和互協」
慈濟諸多新創語詞是相當有意思的,「合和互協」就是其中一個。「合和互協」完整為:合心、和氣、互愛、協力,象徵證嚴法師對於弟子們的期許勉勵,並以此「合和互協」作為志工的功能分組,而為慈濟人熟知的「四合一」 組織架構。
雖然我並未實際參與志工的功能分組,但對於「合和互協」的精神理念深表贊同,人與人之間互動往來,確實需要「合和互協」。
在任何團體中,有人的地方不免就有紛爭,包括標榜美善的宗教慈善團體亦然。當然人我之間關係有親疏遠近,然而關係的親疏不代表要彼此的紛爭,因此與人為善、廣結善緣,就是人際交往的心態或者處世態度。
我在群體中就是抱持這樣的原則與人互動,一方面而言多看優點少看缺點,另一方面來說不看僧面看佛面,也因為這兩個「相看」因此而「兩不厭」,盡可能做到所謂「合和互協」。
是以對立的兩方,我身處其間,即嘗試做橋樑的連結,希望不合的雙方能善意溝通、良性互動,但有時也為自己招來麻煩——換位思考的互相諒解,淪為兩邊討好之譏,陷於「裡外不是人」的尷尬處境,甚至被認為是「鄉愿」。
不想介入紛爭,也不想與人對立,不是一種軟弱和偽善,而是覺得沒什麼大不了、也沒什麼好爭的,因為沒必要對立衝突,索性就不選邊站,如此也是一種立場的顯示。
就好像政黨之間各有其立場和利益,例如美國的共和黨和民主黨,台灣的藍綠乃至白色等,都是旗幟鮮明的屬性定位,然而佛教的精神是「海納百川」,橫跨對立、離於二邊的超越性格。
「沒有個性不是人,太有個性難做人」,怎樣在不合的兩邊作潤滑劑,而不會認為過於圓滑,實屬不容易的,只能抱持著「中道」原則前行,做自己該做的事、並做有益人群的事,如此而已,其他的是非好惡就任人說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