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漏業?!
「無漏業」是佛教概念,然既已無漏還有業嗎?阿羅漢「諸漏已盡」,或者「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如此之「業盡情空」,還有所謂的「無漏業」?
「業」(karma)是行為,泛指「身、口、意」活動與其帶來的因果關聯,意味著任何行動皆產生量能、形成效應,進而導致相稱的果報。而「漏」(āsrava)所說是煩惱,也就是貪、瞋、癡等,人們在「造業」時夾雜煩惱,不斷積累「有漏業」,致使在生死流轉中輪迴受苦。
相對於凡夫的「有漏業」,聖者的「無漏業」因於深觀法性的智慧,不再有染著貪執,不再印記足跡、留世於後,「片葉不沾身」、「船過水無痕」;即便行為如常卻沒有痴惑積藏,所產生的業是清淨的,因清淨而無漏。
如此,「無漏業」既是業、亦不是業;是業,在於聖者猶然有身心活動,不是業,是雖有行為表現但不再增添輪迴勢能,而大乘佛典記載多種業中,亦包含了無漏業。[1]
總之,聖者雖「業盡」而無漏,但在身軀入滅前仍有身心活動,因根植於戒、定、慧而引發正行,清淨無染,不只沒有惡,甚至連善亦不復存;他們雖在生死中示現,卻已然沒有生死流轉的業行,而為有情生命中特殊的存在。
[1] 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395〈無性自性品〉:「佛告善現:「如是!如是!如汝所說。一切法自相空,自相空中無數取趣、無所造業、無異熟果差別可得。然諸有情於一切法自相空理不能盡知,由此因緣造作諸業,謂造罪業,或造福業,或造不動業,或造無漏業。造罪業故,或墮地獄,或墮傍生,或墮鬼界;造福業故,或生人趣,或生欲天;造不動業故,或生色界,或生無色界;造無漏業故,或得聲聞果,或得獨覺果。若知諸法自相皆空,或入菩薩摩訶薩地,或證無上正等菩提。」(CBETA 2024.R2, T06, no. 220, p. 1044a29-b9)大乘佛典明確承認「無漏業」,聲聞佛典是否如此則待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