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

從慈濟思維到學術思維

從「慈濟腦」到「學術腦」

「慈濟」顧名思義在於「慈善救濟」、「慈悲濟世」,以大乘佛教慈悲精神為底蘊,重要概念如「付出無所求」、「大愛」、「感恩」等。如此的思維方式強調實際行動,重於實踐、實作和實用,而不是空口白話,也不會花費心神氣力建立一個系統化的理論學說。

此外,慈濟重視「合和互協」——合心、和氣、互愛、協力,包容與接納所有的人,希望志工們能融洽相處、彼此支持,共同以苦難人為中心,幫助他們、關懷他們、服務他們、利益他們,這即是慈濟價值所在,以感性慈悲和柔軟愛心為主調,追求人世間的美善價值。

相較之下,學術研究的思維方式走的是另一條路;學術強調客觀、超然,避免個人偏見好惡,以中性態度看待事物、不帶情感。意即,學術思維是「理來情無存」,對不同的理論進行分析、批判和反思,把研究對象放在一個冷眼靜觀的平台,藉著學術方法細細「凝視」,進而試圖提出更好、更精確的觀點與理解。

慈濟的美善思維對應到學術的真實思維,可說是兩種截然不同路徑,要用「學術語言說好慈濟故事」,把「慈濟腦」轉化為「學術腦」,實非易事,但卻是相當具有意義的嘗試。

「慈濟腦」轉化為「學術腦」,使能更深刻的理解慈濟、走入慈濟,不只可以認識自己,也能夠啟發他人,把慈濟模式的成功經驗介紹推廣出去,讓更多人知道慈濟的美善,讓多災多難的人世間多一些正向清流的力量。

相關文章

  慈濟為什麼要發展佛教學術?

中道平衡的學術研究

用學術語言說好慈濟故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