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日 星期一

「我」的四種層次


「我」(I)在語言使用上是一個代名詞,指涉自己這個主體,在更深的(本體)層次上,究竟什麼是「我」(self),古今中外有諸多哲學討論;如禪宗所問:「未生我時誰是我,生我之後我是誰」,一直要到「明心見性」,還我本來面目,才能找到問題的答案。

在此不是要探討「我」這個複雜的哲學問題,只是要指出佛教思想或把「我」分成四種層次,分別是「小我」、「大我」、「無我」及「無我無非我」。

首先,「小我」指的是一般世間人的心理狀態或行動傾向,以自己為中心考量一切的利害得失,如我的事業、我的財產、我的家庭、我的朋友、我的名位等,以自己為中心只考慮到自己的獲益增利。

其次,「大我」如儒家所說「推己及人」,或者《禮運大同篇》所說的「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從小愛走出而進入大愛,使得損益的權衡不只限於自己,而是時時想到他人,盼能關照到他人、利益到他人。(甚而,把自我之小宇宙融入到世界的大宇宙中,使得兩者相即不離,進入「梵我合一」、「天人合一」的「大我」境界。)

第三,「無我」是佛法的核心概念之一,佛法以「諸法無我」為法印,以印定一切佛法、非佛法,判別是否合於佛陀教說。而標示「無我」最終是為了「解脫」,不只捨離自我中心的執著,也捨離世間一切執著而求得解脫;如《雜阿含經》云:「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了知一切幻化無常,去除以我為中心的貪執,既超越「我」、也超越「大我」,而進入涅槃之境。

第四,「無我無非我」乃大乘佛法特有要義。此語出自《中論觀法品》:「諸佛或說我,或說於無我,諸法實相中,無我無非我。」表示世間名言層次,諸佛既說我、也說無我,以方便度眾,但進入諸法實相的勝義層次,放下一切概念分別,既不說我、也不說無我,一切教示說法都捨離超越。或可說,聲聞的「無我」重於「人空」而未必及於「法空」,菩薩不只說「人空」而也談「法空」,而「無我無非我」可說是「法空」之展示。或者說,佛法「無我」的精義,乃是「無我無非我」,此「無我無非我」乃「無我」的深度開展;猶如《大智度論序品》云:「無生無滅及生滅,其實是一,說有廣略。」所欲表明的一樣。(當然,其中哲學內涵及辯證深義,仍待進一步展開。)

以上概說「我」的四種層次,如果對應到佛教分判,「小我」是世間世俗人慣性的思維及行為模式,「戀世」為其特徵;「大我」是修福積德的人天善法,重於「淑世」、「入世」的生活;「無我」是聲聞乘的佛法,以「出世」之解脫為重;而「無我無非我」是大乘佛法的開顯,強調既出世又入世、入世無礙於出世的菩薩修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