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御風行 ── 獨白下的哲思隨筆
「四無量心者,慈、悲、喜、捨。「慈」名愛念眾生,常求安隱樂事以饒益之;「悲」名愍念眾生受五道中種種身苦、心苦;「喜」名欲令眾生從樂得歡喜;「捨」名捨三種心,但念眾生不憎不愛。」《大智度論》
2022年1月15日 星期六
回歸身體的聞思修
回歸身體的聞思修
「
聞思修
」
是佛法智慧修學的方法與過程,其中聞思不當只限定於經教典籍上,聞思的對象還包括自己的身心
——
如實觀察身心的現象,聽聞自己身體的反應,思維身心所處狀態,這皆可視為是聞思工夫的實踐。
回到身心聞思的同時即是一種修行,
「
聞思修
」
三者具足
——
聞是吸收,思是消化,修是吸收、消化後進一步內化而生長;也因此解脫道行者之聞思修,與其說是把工夫放在經教義理的累積增長,更是回歸五蘊身心的內證覺知,一如阿姜查(
Ajahn Chah
)所說,「只有一本書值得讀
——
你的心」(
There's only one book worth reading: the mind.
)。
可知,聞思修具修行的普遍性,不只在五蘊身心乃至遍一切法,然最重要的起點還是從身體下手,如《成佛之道》:「惑業由分別,分別由於心,心復依於身,是故先觀身。」
修行者和世俗人最大的不同就是
「
內外之別」,從外求走向內修。一般人所謂內省
——
三省吾身,佛法更深一層說內觀,以此內外之分來顯示聖俗之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較新的文章
較舊的文章
首頁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