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無量心者,慈、悲、喜、捨。「慈」名愛念眾生,常求安隱樂事以饒益之;「悲」名愍念眾生受五道中種種身苦、心苦;「喜」名欲令眾生從樂得歡喜;「捨」名捨三種心,但念眾生不憎不愛。」《大智度論》
2022年1月15日 星期六
「二諦」思維的普遍性
「二諦」思維的普遍性
佛法關注從世間流轉走向出世間還滅,意即是由凡到聖、此岸到彼岸的過程,既有此彼、凡聖之分,如何兼顧兩個向度的觀照思維,在佛法修行成為必須,「二諦」即是一重要的施設。
從阿含聖典回溯二諦思想雛型,《雜阿含335經》──第一義空經時常被提起:「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除俗數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除俗數法。俗數法者,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無明緣行,行緣識……廣說乃至純大苦聚集起。」——「除俗數法」意指除了世俗因緣現象外別無其他,「俗數法」(paññatti, prajñapti又譯為假名)所指為世間和合、約定俗成的存在,因緣所生,假借名號安立而有,因此《增壹阿含經》譯為「假號法」、「因緣法」。
「二諦」思維在佛教中的普遍性,如八正道有世間與出世間二分亦復如是,如阿含經教中分世間正見與出世間正見,這實是「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的一種型態。《雜阿含785經》指世間法轉向善趣,出世間法轉向苦邊;出世間正見是對於「四諦」苦集滅道的思惟,使能無漏思惟相應,開發覺性智慧而得解脫,而世間正見如《中阿含經》〈雙品〉第189經聖道經:「若見邪見是邪見者,是謂正見,若見正見是正見者,亦謂正見。」相對於邪見的正見,乃是「此見有施、有齋,亦有呪說,有善惡業,有善惡業報,有此世彼世,有父有母,世有真人往至善處、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是謂正見。」──意即明辨善惡、因果業報、三世輪迴、有凡有聖等。
總之,二諦的架構雛型在佛法中具其普遍性、處處可見,這裡再以世間正見與出世間正見作為示例的說明。
相關文章 「二諦」之重要
「二諦」之用於修行
「二諦」的智慧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