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師門深入
初學者學習新事物,常常希望能學得快、學得好,求好心切下詢問多位老師意見,收集各個不同建議。有些科目的學習,固然是越多越好,例如像英文,聽看不同老師講解、跟著不同老師學習,包括跟外國老師練習,都是很好增進英文能力的方式。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學習,都是越多越好。例如習武之人,一開始就禮拜多師,很容易把自己搞得混亂,畢竟不同師承門派有各自風格特色,彼此之間教法可能很不一樣,甚至是相互違背的;如果一入門就遍訪名師,想學到最高段的武術,最後可能徒勞無功。
也因此拜師學藝,最好是按部就班,先跟緊一個老師學,待到所學的都已經差不多了,難以有所突破,效法「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再去訪學不同的老師。
論文寫作也是一樣,每一個老師寫論文的方式、思考的傾向,以及各自的學科背景都不盡相同,一個告知要往A方向發展、一個建議朝B,也有提出C的可能性;簡言之,十個老師可能會有十多個不同的想法,此時只會讓自己更無所適從、不知如何下筆。
所以一開始若選定了老師,「選人不疑,疑人不選」,就先以他的意見為主,信任他也尊重他,待到有一定基礎,有足夠的判斷力與辨別力,才廣納各方意見、集思廣益,如此會是比較好的學習模式,至少在寫論文是這樣。
事實上,人世間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合的老師,不同老師各有擅長,有些很會讀書和教書,但未必很會寫書、寫文章,有些恰好相反。只要所從學的老師程度在我們之上,就有虛心求教的必要。例如一個人連最基本英文單字都不識,而有人熟悉這26個單字,此人就足以成為其老師,而未必需要懂得太多。
所謂「一門深入」,就我看來還包括「一個師門的深入」,如此才容易日起有功,得以循序漸進,不在紛亂的意見中茫然無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