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30日 星期五

智慧的人文與慈悲的利他

智慧的人文與慈悲的利他

在印順法師及證嚴法師師徒之間,初步可以說前者重於人文主義,後者則更傾向利他主義。印順法師所提倡的「人間佛教」之主張「以人為本」、「佛在人間」,在於對治後期佛教神鬼化的傾向,而漸失人間性格,削弱佛弟子的入世關懷,這和十六世紀西方人文主義興起時,對神教信仰的專斷宰制有類似時代背景,皆是回歸到以「人」為主體的關照與關懷。 

相對的,證嚴法師一念悲心起不忍眾生受苦難,內心湧動的是對苦痛蒼生的不安不忍,而激起慈悲助人的行動實踐,以「利他」來標示她一生的行誼事蹟應是恰當的。[1] 

印順法師以及證嚴法師可說分別為佛教的人文主義以及佛教的利他主義創立一種範式型態。雖然佛教人文主義本身可說是利他主義,利他主義同時也是人文主義,但「人間佛教」菩薩修行的同異體現,從人文主義與利他主義著眼的差異,可以看出智慧與慈悲輕重不等的強調點。 

人文主義大致而言是採取比較理性的立場,如前所說反對神鬼化的信仰發展,包括迷信、俗化和歸隱山林的佛教傳統,如此自是重於智慧啟悟,若以佛教「摧邪顯正」來說,或可說重於「摧邪」之「破」。相對的佛教的利他主義更強調慈悲,展現「顯正」之「立」;而這也顯示兩位師徒各自不同的修行特點以及人格風範。

 印順法師作為一位知識探究的學問僧,長年埋首經論著書立說,智慧的風格相對明顯許多,如他自己也表示自己屬於「智增上」。[2]證嚴法師早期修行即是關心民間疾苦暨貧病交迫的苦難弱勢,如所開創的「慈濟」——不管是「慈悲濟世」或「慈善救濟」等意涵,「悲增上」特質顯然是鮮明的。 

不管是從佛教的人文主義強調智慧向度,或者佛教的利他主義重視慈悲面向,兩者都是通往成佛之道必要的修學要目。菩薩的「悲智雙運」本來不離慈悲和智慧,只不過在修行的過程中,或重慈悲、或重智慧,但皆是菩薩道開展所必須。 

相關文章 人文主義與利他主義在佛教中的相即互攝


[1] 可參何日生《利他到覺悟:證嚴上人利他思想研究》,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7

[2] 印順自述:「大概的說:身力弱而心力強,感性弱而智性強,記性弱而悟性強;執行力弱而理解力強──依佛法來說,我是「智增上」的。」《平凡的一生(重訂本)》(Y 41p22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