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7日 星期六

憑什麼批評

憑什麼批評

在慈濟志業中身為一位學術工作者,尤其是以人文思想、佛教義理為主要研究領域,如果以學術立場從事所在社群的研究,想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常說身在慈濟做慈濟研究,外面的人總覺得批評的不夠,而內部的人卻總以為 稱讚的太少。如何平衡裡外不同視角,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當然有一些開明的慈濟人,支持學術方法的客觀分析、持平討論,對於不足和缺失的部分就應直言不諱。

 

然而不管是讚美或批評,都有多種表達方式,或者直接了當的說、或者隱約委婉的講。

 

然而在慈濟倡導大愛的氛圍下,過於理性耿直的意見表達,可能是一種粗魯。也因此帶著善意婉轉地點出問題,有技巧地說想說的話,或才是一個合宜方式,如果這真是善意的建言。

 

但就如《靜思語》中說: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不夠;所以在任何一團體若只留意缺點而忽略優點,當是自己心裡的殘缺、心態的失衡。

 

對我而言,不只不應批評慈濟,也儘量不去批評其他個人或團體,不輕易斷言是非對錯,乃是近來的體會;年歲越大,越多一份同情的理解。

 

此外,靜坐常思己過」,人與人之間不能只往短處看,反要多看自己的不足、自己的有限,反求於心、反求諸己 ,向內檢視自身問題,才是每個人一生最重要的功課。

 

如果每個人都願意反身而求、三省吾身,社會上種種問題相信都會減少很多;畢竟每個人都想改變別人、改變社會,但就是不想改變自己。

 

事實上,即便是就學術研究而言,我不想也不該批評任何像慈濟這樣的宗教慈善團體,主要是因為我沒有資格批評;因為相對於廣大慈濟人用心用愛付出,所做所為的一切,我顯得太渺小、太微不足道。面對無私良善諸上善人」,我心裡只有慚愧,又何能魯莽批評呢?

 

在慈濟中,什麼樣的人有資格說話?就是那些付出最多、著力最深、貢獻最大的人,才有資格說話;從這樣的角度來看,我們成天關在研究室讀書寫論文,是沒有太多立場說三道四的。

 

人在慈濟裡,身為其中一分子,若有任何的不是、不足,我自己也有責任,而非事不關己,反必須概括承受,而不是只當一個學術旁觀者。

 

在慈濟大學教書這十五年來,理性的思辨自認為沒有弱化;相對的,思考、思想越是審慎精密。與此同時,屬於我感性人格的宗教關懷,也在慈濟的氛圍中被感染激發,除了運用理智也學習用情感思考。這樣的情理並重」,我必須感謝慈濟長年來的境教」薰習。

 

相關文章 多用情感思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