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7日 星期六

人文主義與利他主義在佛教中的相即互攝

人文主義與利他主義在佛教中的相即互攝

「人文主義」(Humanism)在1516世紀文藝復興(The Renaissance時期在西方世界興起思潮,挑戰中世紀一千多年神學時代的主導宰制,不再以神為信仰中心、以聖經的教導來代表人類對世界的認知;意即復歸到人之所以為人,以人為本而不在以神為本,從人本身出發來定位價值、解釋意義,象徵人類文明的與時俱進、俱變。 

在哲學探究中,也有「利他主義」(altruism)與「利己主義」(egoism)之間的論辯,究竟人性是否僅有自利而無利他?一切的利他終究是為了自身利益,而是否有純粹利他的可能?這也是當今倫理學討論的一個重要問題。 

關於人文主義與利他主義大多是從西方文化思想的脈絡來認識與思考,那東方本身是否有自身的人文主義與利他主義呢?具有東方特色的人文主義與利他主義究竟為何? 

本文試著探索此一問題,尤以佛法觀點為主,以當今「人間佛教」的思想為例,試著論述佛教的人文主義本身即是利他主義,相對的佛教的利他主義亦即是人文主義,利他主義與人文主義在「人間佛教」思想中是相即不離、含容互攝的;人文的關懷即是利他的實踐,而利他的實踐亦也是人文的關懷。 

人文主義與利他主義在「人間佛教」的相即互攝,本文以當今台灣最重要的兩位法師印順與證嚴師徒為例,來嘗試說明此一觀點。 

在印順法師的晚期著作裡,以「契理契機的人間佛教」作為他畢生的思想歸趣,所謂的「人間佛教」所重視的是此時、此地、此人的淨化與關懷,認為佛法的修行不在於彼世、不在他方的佛國淨土,而是在現世的苦難中打造清淨的國土,而以「人間淨土」的實現為終極關懷。 

「人間佛教」的精神內涵,就佛教傳統來說,即是大乘菩薩道的信念實踐,「人間佛教」與菩薩道幾乎可以視為相同意涵。 

我們是人,就應該以人的方式、人的角度、人的立場來認識佛教、修學佛法,也就是反神鬼化的佛教信仰傾向,從中可以看出人間佛教濃厚的「人文主義」色彩。 

這樣的「人文主義」蘊含了兩種意涵:第一種是身而為人,就應該從人的視域來認知世界思考問題,所掌握的才是合於真相的實然描述,第二種是身而為人,就有我們的責任義務,去關懷身邊的一切,不只是人,還有任何存在的生命、周遭的生態環境,一切跟我們同樣居住在地球的人事物,而標示出理想性的應然指向。 

如此,就人間佛教與菩薩道之同等意義,可以看出人文主義即是利他主義,利他主義亦也是人文主義。(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