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6日 星期日

信仰人口之重質不重量

信仰人口之重質才重量

有報導指出,未來佛教人口會減少,相對的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人口會增加,尤其是伊斯蘭教。看到如此的數據預測,相信廣大的佛教徒,對於佛教信仰人口在比例上日益降低,心裡不免有所擔憂。 

然而進一步想,其中仍有不少問題尚待釐清,如這樣數字是如何得到的?包括信仰定位的準據為何?是就某區域人口的文化信仰傾向、還是虔誠皈信者才認定為教徒? 

一如在台灣,很多人宣稱其是佛教信仰,實際上膜拜的卻是民間信仰的神明;固然民間信仰有時亦禮拜佛祖、菩薩等,而有交融混合的宗教現象,然民間信仰和佛教仍相當不同。 

因此某特定信仰的定位分類,就廣義來說、或者狹義及嚴格意義來講,所得到的結果未必一樣。 

事實上,宗教徒歸類有些是沿襲傳統既有認知,因出生成長的時空背景,依所在的環境(包括家庭、學校和社會等)而決定其信仰認知,卻未必是自知自覺的虔信皈依。換言之,不少人的宗教屬性、信仰特質並不明顯,這時簡單地化約成某一宗教,這樣的判定仍是待商榷的。 

不管是廣義或狹義來定位一宗教徒,量多不代表質好,如果數量多卻素質低劣,對此宗教本身會是一種傷害,有著擺脫不掉的沈甸包伏,其宗教形象就必須和這群人緊密連結在一起。 

如此,不需期盼佛教徒越多越好,更要關心佛教徒的信仰品質是否已提升;除了佛教人口數字的擴增,也期望優質的社會菁英份加入佛教、參與佛教,提升佛教徒的整體形象。印順法師追求佛教信仰之純正性」,而拒斥神化、鬼化、俗化的佛教,其中考量或也在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