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30日 星期日

人間佛教的人文主義

 人間佛教的人文主義:以印順法師為例

  印順法師「人間佛教」所含的「人文主義」,其基本觀點在早期著作中即標示出來,1942年《印度之佛教》序言中可看出濃厚的人文主義思想,略歸納如下:

一、批評佛教末流「好大喜功」走向

印順法師指出後期佛教因「好大」而不切實際,「喜功」而不擇手段,分別以「無往而不圓融」及「無事而非方便」美化,流於偏激誇誕、擬想附會,以及淫猥卑劣等,致使佛教走向超現實、神秘化及神鬼化。

二、「此時、此地、此人」的啟發

   佛教之遠離人間、脫離現實,致使儒者梁漱溟中止學佛,亦引起印順法師深切反思,指出古代儒者之「出佛歸儒」(甚至「闢佛」)亦緣於此念,認為大乘佛教之「遍十方法界,度一切有情」,心量雖廣大,但必須辨以「本末先後」,否則淪於「言高行卑」,而必須回歸「此時、此地、此人」。

三、從《阿含經》得到「佛出人間」的感動

印順法師研讀唯識學,進而探源《阿含經》,得知「諸佛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也」,心有所契入,領悟到釋尊的教法——「有十方世界而詳此土,立三世而重現在,志度一切有情而特以人類為本」,當中之詳此土、重現在、特以人類為本,確立「此時、此地、此人」是佛陀的純正教導,印順法師也為此喜極而淚。

四、反神我論之神秘化、神鬼化

印順法師在《印度之佛教》序言說道:「釋尊之特見,標「緣起無我說」,反吠陀之常我論而興。」然後期佛教發展「真常唯心」的傾向,反與常我或神我論合流,過度融攝婆羅門教(今之印度教)而走向「梵化」(「梵佛一體」),滲雜各種邪正之說;除神秘欲樂外,冥鏹祀祖、扶鸞降神等神鬼信仰,皆混入成為佛教的一部份,已然忘失釋尊特見所在。

五、從人間正行通向菩薩道

印順法師體認到釋尊本教簡樸平實,然佛法不當限於自我解脫,當效法佛陀長的菩薩行;其引龍樹所說之菩薩精神:分別為「忘己為人」、「盡其在我」以及「任重致遠」,認為菩薩精神典範之值得效法亦在於此。相對於過往中國佛教傳統歧路發展(如圓融方便、真常唯心、他力頓證、神秘欲樂),印順法師主張立本於根本佛教之淳樸,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防範「梵化」),攝取後期佛教之確當者,以此復興佛教、暢佛本懷;由此重視根本佛教和中期佛教(般若、中觀大乘),可知印順法師主張以人間正行通向菩薩道修行

從以上五點可知印順法師早年即傾向以理性的方式來認識佛法、信仰佛教,而不純然以之為偶像崇拜、情感寄託、權威依賴、想像滿足等;如此理智學風的學佛傾向,自也相應於佛法「以法為師」、「依法不依人」以及「自依、法依、不異依」[1]的獨立精神,也相應於印順法師《成佛之道》所說:「若人自歸命,自力自依止,是人則能契,歸依真實義」[2],進而形塑「人間佛教」的特色之一,也展示出「人文主義」之精神。


[1] 《雜阿含經》卷24當作自洲而自依當作法洲而法依當作不異洲不異依」(CBETA 2022.Q3, T02, no. 99, p. 177a6-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