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9日 星期四

匹夫與大丈夫

匹夫與大丈夫

「匹夫之勇」不合己意即相爭相鬥,如蘇軾<留侯論>所言:「拔劍而起,挺身而鬥」;相對的,大丈夫宰相肚裡能撐船,面對不平之事沉得住氣,看得深、想得遠,懂得「柔弱勝剛強」之「靜水深流」。

看得深、想得遠,乃因於內在的信心,對自己能力的信心。

如兩車在小巷道中「狹路相逢」,明明對方倒退或轉彎較為方便,其卻硬是停住不動,等著另一方先讓。這時固然可以生氣抱怨,但也可以善解對方,很有可能不讓的一方開車技術不佳(如新手駕駛),所以不是不讓,而是沒能力讓;如此反求諸己,退一步讓雙方都得以通行無礙。

可知「讓」是能力的象徵,同時也是一種美德;大丈夫擁有「讓」的能力,「讓」的雅量與美德。

大丈夫用在國家亦然,所謂的「泱泱大國」、「大國氣象」,乃要以大丈夫之姿對待鄰近小國。任何武力的威脅恫嚇,強迫他國就範及解決問題,都可視為匹夫之勇;此雖名為勇,實則有勇無謀,無力於伐謀、伐交,只好伐兵攻城。現今「烏俄戰爭」蘇俄之於烏克蘭即是;相形之下「以德服人」、「以理服人」,才更顯大國、大丈夫風範。

對自身缺乏信心才易於爭強好鬥,有信心的人則是從容自若,不需訴諸拳頭。此不爭不是軟弱,而是不一般見識,以凡俗之心來應對世間事;不只被狗咬的人不需再去咬狗,而且被咬的人亦不惜痛癢,因為他夠強壯。

菩薩六度波羅蜜的「忍辱」,所要涵養的是大丈夫精神,「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也因其志遠大,自是能忍、無爭於細瑣小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