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1日 星期五

每日極短篇12

2014.7.11  Fri.
瘋世足

這陣子跟著足球迷們「瘋世足」,關注世界盃足球賽的點滴,特別是隨著阿根廷進入四強,令我更顯關心,昨天早上五點多一起床就是打開電視掌握賽情;而下週要和德國爭奪冠軍,我亦份外亢奮!

由於台灣不重視踢足球,所以過去世足賽我都不甚注意,總覺得事不關己。直到前年我成了「阿根廷女婿」,我也算「入境隨俗」地成為阿根廷隊的球迷。

真正看了比賽,也深刻感染到球迷的慷慨激昂,熱血沸騰,如地主國巴西被德國七比一殘酷痛宰,足球王國顏面掃地,巴西球迷的失落、傷感和哀痛,自是不言而喻,甚而將輸球當日訂為「國恥日」;聽說還發生街頭暴動,多台公車被焚燬。

雖然現在媒體報導都看好德國隊,但我還是祝願七月十四號阿根廷「探戈軍團」對上德國「日耳曼坦克」能旗開得勝,英勇奪冠!

梅西(Messi)加油!阿根廷隊加油……

Ps.看到巴西隊輸球落寞、憤怒的神情,內心頗覺不捨;不過人生就是如此,有勝有負,只要記取教訓,下次捲土再來、重拾光榮,應該就是所謂的「運動家精神」之一!


  

圖片取自Yahoo奇摩2014 巴西世足賽特輯 

2014.7.10  Thurs

理性與靈性

四月下旬參加動保國際會議,有機會和泰國佛教界、社運界領袖Sulak Sivaraksa先生談話,八十多歲長者,談起話來仍氣力十足,不愧是搞革命出身的。

Sulak先生向我提到學者的理性(rationality)思辨很強,但卻缺少靈性(spirituality)層面的關懷。他說的這點,這幾年來我也感受頗深。的確,學者擅長理性分析,但在實踐力行上卻是欠缺的,正如西方諺語所言:「知是一回事,做是一回事」。

學者知識雖然多,但不代表道德高、世俗味低,或許只是較容易看破想通,但到節骨眼時不代表放得下。相對的,宗教界、慈善界人士道理未必懂得太深,但他們卻做得很用心、做得很徹底。

古來「為學」和「為道」有所分際,傳統經典的教導都是以「道業」為考量而未必是「學業」,如此生命關懷的高度才能提昇和拓遠。所以與其當個「學者」,不如做個「求道者」!

2014.7.8-9



2014.7.7 Mon.

2014.7.5-6


2014.7.4  Fri. 

2014.7.2-3



2014.7.1 Tues.
放個長假

內人在慈濟醫院工作到六月底告一段落,醫院裡忙碌的工作,讓她這幾年身體都難以好好調養,從七月到九月中旬可以好好的放個長假。

利用這段空檔,她報名參加了十天的內觀禪修,明天是第一天,一直到十三號結束。我本應陪她去的,但還有「稿債」未清,因此一個人獨留花蓮寫論文。

除了參加禪修外,我們七月下旬到九月中旬之間都待在海外。內人已經三年沒有回阿根廷了,自結婚以來,我也還沒真正陪太太「回娘家」,因此我也很期待到她成長、求學的家鄉走走看看!

在往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途中,必須轉機兩次,我們也會藉轉機之際停留香港及伊斯坦堡,在這五十多天的時間裡好好放鬆、好好學習,並感受不同城市的活力和氣息。

2014.6.30  Mon.
做自己的第一名

從小到大、各行各業一直都在排名,從成績高低、學校優劣、就業好壞、待遇厚薄、財富多寡等等,諸多項目的競逐比較,但是人生真正的勝負輸贏,又豈是由這些來決定的呢?

例如前陣子教育部升學制度的規劃不見完善,引來學生家長抗議責罵,讓自己小孩蒙受其害,彷彿孩子的一生都將因錯誤政策而毀掉。

但事實上,人生絕不會因為一場考試、一個比賽等,而註定命運的飛黃騰達或窮愁潦倒。如我小時候幾乎沒考過第一名,在高中聯考時也近於落榜,不得已選了五專,然「小時不了,大未必差」,現在還不是過得好好的?家長們愛子心切固然可以理解,但也不需操之過急,無形中給小孩不必要的壓力和功利取向的人生態度。

生命會自己找到出路!以後我的小孩只要他/她快樂的學習和成長,不計較成績名次,而多培養「利他」的情懷,進而引導其思考生命中深刻的價值問題,永遠做自己的第一名!

2014.6.29  Sun.
良禽擇良木而棲

一個學界後輩正就讀博士班,他已把課程全都修畢,最近思考論文指導教授的選定,頗覺得左右為難,因而找我一談。

一般都是以研究的專業領域來找指導教授,例如儒學研究就是找儒學專長的老師,而如果有兩位以上,就看何人更有助於研究主題,以及之間互動的順暢與否。當然指導教授資歷、研究成果、學界風評或聲望等,都應是考量的因素或面向。

其中有一點,我特別對他說,指導教授的人品道德也該列入考慮;如果指導教授具有使命感、理想性和人文或社會關懷的性情傾向,「良禽擇良木而棲」,我覺得從學於下會是幸福的。而即便學術觀點不同,但仍值得我們的尊敬和追隨。

這位晚輩聽到我講這點也深表認同!誠然,學者言教之外的身教,是更說服力和感召力的。

2014.6.28  Sat.
學術競爭力

正式教書七年以來,我對同學的要求一直不高,主要是我們宗教所的同學大多是來充實新知,增廣見聞,而較少是為了精進學術而來。如此,「因材施教」,太嚴厲的課業要求未必恰當。

然而,若有同學表明要以學術為日後發展方向,以此為就業考量,那就另當別論;特別是現在學術市場考驗嚴峻,老師若客客氣氣、太過寬鬆,將使得研究生的基礎和訓練薄弱,未來反而是多製造一個「流浪博士」而已。

「教不嚴,師之惰」、「嚴師出高徒」,意皆在此。與其讓同學日後在學術場合被修理乃至羞辱,倒不如先關起門來好好調教、鞭策一番,待他們正式進入學術界後,將會了解為人師的用心良苦!

2014.6.27  Fri.
零食戒

小時候我就喜歡吃零食,直到現在吃完飯後,都習慣吃些餅乾等;有時正餐已吃得算飽,但因貪吃零食而變得過撐,讓自己很不舒服。

這些零食的營養價值不多,有些還算是垃圾食品(如洋芋片),但我就是愛吃,這是從小養成的壞習慣,一時要改恐不容易。

但最近我向內人表示,家裡以後不要存放零食,我要受持「零食戒」,從今天起避吃零食,吃了就算犯戒要悔過。

「零食戒」這個構想是來自惠敏法師「刷牙戒」的啟發,即他養成進食後就刷牙的習慣,而且一旦刷牙就不再亂吃東西,隨時保持口腔清爽的感受,而成為清淨梵行的一部份。

 2014.6.26  Thurs.
將身比身

「漸凍人」身體有感覺卻無法動作。最近睡覺時,我也「將身比身」,觀想身為漸凍人的感受,想動時告訴自己一動也不能動,讓自己體會那是什麼樣的滋味。
  
如此的觀想,我稱之為「漸凍睡覺法」,果然心很快的靜下來而容易入睡。或者,這也可以是修行的方法之一,如應用在打坐時,讓自己透過軀體的行動限制,讓心隨之安住安定下來,因而亦可名之為「漸凍禪修法」。

 2014.6.25  Wed.
主體性

前陣子故宮國寶於日本出展,因是否掛名「國立」之名而沸沸揚揚,其中涉及到中華民國(台灣)的國格等尊嚴問題。

博物宮間交流要加上「國立」二字,因為要確定是國與國的交流,但其它單位就未必如此。如台灣大學和東京大學兩校交流,就未必要再加上「國立」二字,加了甚而有多此一舉之感。或者,若加上「國立」二字是為了炫耀,那更大可不必了。

我們「慈濟大學」在校門所示為「佛教慈濟大學」,此外「慈濟基金會」、「慈濟醫院」等,前面亦都冠上「佛教」二字。當初向內政部登記時,有人勸證嚴法師拿掉「佛教」二字,純粹做一個慈善組織,但證嚴法師婉拒而堅持把「佛教」擺在前頭,她曾說:「佛教是慈濟的靈魂標誌!」

上人對「佛教」兩個字的堅持令我感佩,而這也是我覺得在慈濟大學教書迥異於其它大學之處,因「佛教」二字感到別具意義。也因此,當初剛進慈濟大學做名片時,我要求名片抬頭的全名是「佛教慈濟大學」,所以我的名片和慈濟大學的教職員工都不一樣。

(林建德2014. 7.11於花蓮歇心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