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化的佛教
聖嚴法師表示:「我們需要人間化、現代化、學術化、實踐化的佛教。」所謂的學術化佛教,其認為是透過高深的研究,使得佛教不至於被民間信仰同化。[1]
聖嚴法師是現今人間佛教團體中少數出國留學、具有博士學位的佛教領袖,雖因法務繁重、與印順長老治學功力難以相提並論,但確實是學術中人。在《聖嚴法師的學思歷程》中即說:「一個偉大的宗教,應該具備三個條件:第一是信仰的實踐,第二是理論的基礎,第三是學術的研究。若無信仰的實踐,便不是宗教而是倫理學說;宗教的信仰和實踐,又必須有其深厚的哲學理論作為指導的基準,方不致流為地方性、民俗性和非理性的鬼神信仰。」[2]
可知學術研究的過程,有助於正信佛教的傳播,也因此聖嚴法師重視佛學教育及佛教學術研究,長年深耕於此培養佛教學術人才。
學術化的佛教,或者說重視佛教的學術性,可說是以「理性」方式來審視與反思佛教信仰的一切,亦可視為是某種防範機制,既透過外部的監控,也重於內部自行控管、自我審視;消極而言防患未然,積極來說優化信仰品質,而非等到弊病叢生才覺察問題所在,成為「防腐」所必須。
學術之於信仰是重要的,雖然理智取徑對於信仰的情感面向,有一定的挑戰或衝擊,但學術所具備的批判功能以及學者的持平論議,乃有助於冷眼靜觀,暫時抽離一廂情願的主觀想像,保持距離來重新看待自身的信仰。如此情理兼具的信仰實踐,既能入情又能契理,當是符合佛教的精神。
相關文章 逆境中弘法的典範──永懷聖嚴長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