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6日 星期一

「善詮釋」

「善詮釋」

從事古籍或傳統思想研究,經典詮釋是重要的,透過詮釋而掌握典籍意涵,包括原意、深義等,而所謂的「善詮釋」除了是善於文本詮釋外,亦是指對文本正向的理解以及善意的解讀;即便不認同某一個宗派或者某一典籍的教說,但作為有信仰的人,或者是懷抱理想關懷的人文學者,對於古聖先賢的思想遺產,在態度上應保持一種敬意。

 

例如印順導師雖重視原始佛教以及初期大乘,思想上承傳阿含、般若和中觀的義理精神,但對於其他佛典的解讀,包括唯識、如來藏等,都保持高度的肯定乃至推崇,可說是「善詮釋」的一種範式。

 

所謂的「善詮釋」,在我看來或有兩個重點:一、等視一切佛法;二、詮解為最高妙。

 

一如印順導師所說:只要是佛法,就是佛弟子應該學習的,不管大小乘、不管顯密教皆然,其開放開明的態度一直是如此;[1]也曾經說過:只要大家所學是佛法,又何必與他相同。[2]

 

因此印順法師的佛學詮釋,雖偶以中觀見評論唯識說或如來藏思想,但亦站在各自立場作同情的理解,嘗試顯揚不同理境的特色,既評點之、又推揚之,如天台佛學即是一例。

 

在這詮釋過程中有兩個向度,一是實然的描述,另一是應然的指引。

 

實然的描述是作為一學者所應保持的客觀性,對於思想本身作理性評析;但作為一宗教師、懷抱真摯的信仰,在態度上仍保持正面、乃至有所期待,因而樂於隨喜讚嘆、甚而虔誠禮敬。所以,在實然判攝上即便歸為低階或不究竟,但也盡可能會通之,得到更好的理解,引導接通到法的核心精神。

 

「萬法唯識」、「一切唯心造」,佛教八萬四千法門最終都是解釋的問題,如何詮釋就決定理境的高低,猶如念佛法門一樣。

 

念佛一定是方便法門嗎?念佛有持名念佛、觀想念佛以及實相念佛;若念佛能照見諸法皆空,證知實相相應的智慧,念佛法門不會只是方便法門。是以佛弟子當掌握佛法精神,在權實辨證之間展開「善詮釋」。

 

相關文章 既新詮又誤讀



[1] 《華雨香雲》:「一切佛法,若大若小,若顯若密,若中國,若西藏,若日本,以及其他各地方的佛教,都是應該修學的。過去是文化封鎖的時代,所以才有各地不同的佛法。今後的世界,是天下一家的大同世界,各宗各派各時各地的佛法,都是應該學習的。」Y 23p359

[2] 《教制教典與教學》:「關於我的教學態度,一向是絕對尊重自由的。前年續明法師的《時論集》在港出版,我底序文中說:「予學尚自由,不強人以從己」。這是我的一貫作風,絕非聳人聽聞之言。因為我自覺到,我所認識的佛法,所授與人的,不一定就夠圓滿、夠理想。因此,我從未存心要大家學得跟我一樣。眾人的根性、興趣、思想,是各各不同,勉強不來的。大家所學祇要是佛法,何必每個人盡與我同?」Y 21p22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