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1日 星期三

信仰者的理性訓練

慈濟人的自我挑戰

在慈濟活動中溫馨感人的故事許多,一個以善、以愛為號召的社群,以情取勝;然而在學術領域中,卻是重理多於情,因此一些慈濟師兄姐初進入學術研究的領域來,以過往的思維慣性寫研究論文,不免有適應上的困難。 

如擔任「人文真善美」文字記錄志工,寫文章對他們來說輕而易舉,然而寫論文與寫一般的記敘文、敘事文或者抒情文,畢竟有所不同,重視的是思考的邏輯、表達的清晰、論證的深度、推理的嚴密等,這過往在慈濟社群中較少被強調。 

而今進入研究所就讀,如何以學術語言重新表述志工經驗,「以理說情」,對許多研究生來說是一種挑戰。 

志工們有很豐富的親身體驗,可以說出很多動人的事,然而「做是一回事,說是一回事」, 學術的論述主要是表達給非慈濟人,如果都以感性的筆觸去書寫慈濟研究,這已然非學術論文,而可能是給內部同溫層的心得分享,或是對外介紹的文宣品。 

可知,若要向外溝通則不免要就事論事、說之以理,倘若僅是一廂情願的動之以情,不免因認知落差而形成溝通的障礙。相對的,抽離過於感性的思維筆觸,嘗試用清明客觀之眼來重新審視慈濟的人事物,才是學術所要扮演的工作。 

事實上,這不只是慈濟社群,大多數宗教徒都有相同傾向。宗教給人慰藉、給人依靠、給人情感上的力量支撐,然而信仰之重於情感,學術之重於理性,兩者仍是截然不同的取徑。 

如何取得平衡,猶如印順法師所說:從事佛法研究要重視「宗教性」,也就是信仰向度的情感作用,但同時也要重於「求真實」,亦即是理智方式的研究探討。 

雖然信仰者客觀的學術論述不是件容易的事,但相信在學術的薰陶洗禮下,猶然可以試著達到平衡,寫出圈內、圈外皆可滿意(或至少可接受)的一篇佳作,這就有賴同仁和同學們共同努力了。 

·    相關文章 以莊嚴的心面對學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