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慧雙修」
大乘菩薩道要「福慧雙修」,福慧之間的關係有諸多深意在其中,如吉藏大師表示「依福捨罪、依空捨福」,意即累積福德資糧、修學福報是為了要消弭惡業災障、去除罪報;福報與罪報剛好是對反的兩面。
然而僅是行善避惡,猶然是共世間善法,也因此要「依空捨福」,這裡的「空」是佛法智慧的核心,強調「空」即是強調慧學,佛法的「絕待」境界是超越一切善惡,自是沒有福罪之分。
所以「依福捨罪」重於修福,「依空捨福」強調修慧,兩者即是大乘佛法「福慧雙修」的要旨。而「依空捨福」的同時,亦也是「依空捨罪」,福都必須捨了,更何況是罪?所謂「罪亡心滅兩俱空」,或也有此意。
如吉藏在《勝鬘寶窟》云:「問:安立與開覺何異?答:令汝依福捨罪,名為安立;令汝罪福俱捨,名為開覺。」[1]——菩薩行者修學佛道,首先自己要能「安立」,以足夠的福德來「安身立命」,否則罪業深重,已是「泥菩薩」自身難保,又何以談度眾?相對的,倘若得以安立,站穩腳步,此時開覺啟悟才成為可能,不只是自覺,同時也覺他。
就吉藏思想表達福慧的關係,其實有更豐富的含義,如以先後順序來形容福慧,而說「初則依福捨罪,後則依空捨福」;以二諦來詮釋福慧,而有「為世諦故明依福捨罪,為第一義則依空捨福」;或者以新學、久學來解釋福慧,而說「為始行人則依福捨罪,為久行人則依空捨福。」此等都讓福慧的關聯性更加清楚深刻,也相當程度的發人省思。
如先前我在文章中提到,證嚴法師「善門入佛門」的修學理想,基本上蘊含了「修福後修慧」、「修福先於慧」等意涵,這從吉藏所述及的先後次第可以得到佐證。換言之,當福不足以捨罪之時,業障罪報太深太重,自要更努力的累積福德,待福德大到能夠捨離罪業,或者試著制伏、抑止之,再來談「依空捨福」。
*以上是厚觀法師帶領的每個月《大智度論》讀書會,法師所提供的資料啟發,引起我一些想法而草成此文;關於大乘佛法的福慧雙修、雙全,實有諸多值得再細細思辨的。
相關文章 修福與修慧 「修福中修慧」 「善門入佛門」之多重意義 福慧之間 「佛門出善門」 為「人天乘」說幾句話 「福先於慧」
福慧圓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