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11.18 Sat.
為「人天乘」說幾句話
現今台灣「人間佛教」盛行,佛法走向人間、走向入世開顯大乘佛法精神,但卻常被傳統佛教譏為「修福不修慧」,或僅僅只是「人天乘」等,這對「人間佛教」團體而言未必公允。
誠然,「福慧雙修」是大乘菩薩的修學原則,然由於眾生根機千差萬別,真能成就大乘法器者不能說是多數,也因此有所偏重勢不可免。而既有所偏重,以菩薩道而言,「重福多於慧」(或「修福重於慧」)似乎比「重慧多於福」(「修慧重於福」)更是可以接受的。
換言之,有四種可能情況:其中「福慧雙修」是理想,最糟的是福慧俱不修,另兩種是「修福重於慧」以及「修慧重於福」。而倘若「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就大乘佛法來說有時福德資糧比慧解力更加重要。
一如龍樹在《十住毘婆沙論》中說:
若墮聲聞地 及辟支佛地 是名菩薩死 則失一切利
若墮於地獄 不生如是畏 若墮二乘地 則為大怖畏
墮於地獄中 畢竟得至佛 若墮二乘地 畢竟遮佛道
佛自於經中 解說如是事 如人貪壽者 斬首則大畏
菩薩亦如是 若于聲聞地 及辟支佛地 應生大怖畏
大意是說:一個修菩薩道的人如果證入聲聞、緣覺等果位,應該感到極大佈畏,因為他永遠失去成佛的可能;相對的,退墮地獄之中還不需要感到如此害怕,因業報受盡仍可以修學佛法進至成佛,但證入二乘則斷送菩薩行的可能(這裡應可看出龍樹菩薩對「迴小向大」有所保留,當然這自是承繼《般若經》「已於生死作障隔」觀點)。
可知,在慈悲福德之廣行基礎薄弱底下,若直入智慧深觀及至證果,對修菩薩行有一定危險性;如此在福慧無法並重或圓滿具足時,與其深化智慧倒不如長養慈悲,善業的功德力乃生生世世菩薩道的保證。
當然,最好的情況一定是「福慧雙修」、「悲智雙運」;如佛典說:「修福不修慧,象身掛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但倘若不能兩全其美,寧可選擇「重福多於慧」,因為「落入」天人乘比起「墮入」聲聞乘而言,在菩薩道修行過程中是較可以接受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