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11.23 Thurs.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唐代百丈懷海禪師立下《百丈清規》,成為後世推崇遵循的叢林規矩,其中「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最為人所樂道。
自食其力、自力更生,不假信眾供養的獨立精神,著實令人敬佩,這也說明了上山砍柴、下田耕作的出坡農禪生活也是一種修行,所謂「搬柴運水無非是禪」即是。
然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或不應局限於農作、勞力上的意義,在今日當廣及於一切文化、教育、弘法,乃至於讀書求學、學術研究等內涵。
因此,不只「搬柴運水無非是禪」,「皓首窮經」亦無非是禪──「作學問」本身也是一種「作」;一如玄奘大師、印順導師等人一樣,在經教義理間下工夫也是菩薩修行的一類,也是某種形式的勞作。
事實上,講經說法、讀書研究也是苦差事,勞心未必比勞力還輕鬆,甚至是吃力不討好,必須具備一定充足的養成過程暨專業訓練。
人活在世上就要付出、要勞動,為自己和別人做事;然而不從事生產或勞力性工作,不代表「尸位素餐」,一如畫家作畫、音樂家作曲、老師教書等各職所司,即所謂的「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因此「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這話應用在現代社會中可有更寬廣的理解可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