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8日 星期三

「菩薩不器」

2017. 11.02  Thurs.
「菩薩不器」
《論語.為政篇》說:「君子不器」,所謂的「器」指限定於某專長領域,猶如器物一樣只有一種用途;相對的,「不器」指多才多藝,不設限於一特定角色扮演,可在各種職位上肩負重責大任,而唯有「君子」才能具此本事。
事實上,不只儒家說「君子不器」,佛教亦有類似觀念;即相對於儒家說「君子不器」,佛教或可說「菩薩不器」,亦即菩薩為度化不同眾生,「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度化之」,菩薩沒有固定的形象扮演,甚至沒有一定做什麼或不做什麼,哪裡需要就往哪裡去,哪裡有苦難哪裡就有菩薩。
佛教「本生談」中記述佛陀與弟子們在過去世中,以各種身份修學菩薩行,或處天上或在人間,當中包括國王、王子、王公大臣、孝子、比丘、仙人、婆羅門子、夜叉之子、商人、長者等,甚至輪轉成各種動物等。但不論何種角色,總是精勤修學菩薩道,廣利益一切有情眾生,而可視為是「菩薩不器」之例。
《論語.里仁篇》也說:「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這意味著君子對於天下事不刻意強求、非此不可,亦不無故拒絕、絕對反對;迎拒之間只依道義行事。這或如菩薩之應機示現、依機教化一樣,說明菩薩如君子,不專屬單一領域,而只有固定的位置。
「菩薩不器」亦象徵著無我與大悲,意即不以自我中心,而是以眾生需求來定位使命所在,而願保持靈活的彈性與柔軟度──只要利濟眾生足以最大化,那一個身份就是應扮演的,菩薩修行之可貴亦在於培養這樣的無我與大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