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5日 星期三

龍樹之「二諦」談圓融外更重於超越

2017. 11.10  Fri.
龍樹之「二諦」未必在於圓融
  有學者以中觀學派之主張「二諦」,來說明印度佛學的圓融思維,表示中觀學派闡釋一切事物皆無自性和畢竟空時,也用俗諦來說明一切現象是有或幻有,亦即以真諦說明一切現象是空或真空,而以二諦合明「中道」,從而將空與有兩種對立的觀念融合起來,體現了印度佛學的圓融思維。[1]

然而,「二諦」的本義未必是合會空有闡明中道義,而主要是「方便善巧為諸有情宣說法要」[2],亦即一切皆空、一切法不可得,易於落空而毀壞世俗既有認知,故特別標示「二諦」思想,其中「俗諦」的觀念更是「二諦」所重,透露世間假名施設及名言方便的重要性。[3]

一如龍樹《中論.觀四諦品第二十四》開頭提到外人責難「一切皆空」的道理,認為足以破壞四諦三寶以及一切因果罪福;然而,龍樹認為問難者不知空義,故以「二諦」示佛法宗要,並表示「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即正因為空性,一切世間現象、佛法義理暨因果罪福才得以安立。[4]

換言之,龍樹《中論》猶如《般若經》之「二諦」一樣,在方便善巧下強調真俗二諦並觀,但未必有圓融的意義,而是認為有所偏執則落於一邊,不及於中道;可知「二諦」之不相違主要在於強調方便善巧之意義,而使世間出世間能通達無礙,[5]故隨順第一義而說世間法之安立。相對的,圓融義的開展主要是在中國祖師進一步詮釋下所成,此時不只是真、俗二諦,還有中道第一義諦,如此真、俗、中三諦之空、假、中三觀,才真正展現出圓融內涵來。[6]

中觀學雖有立破、即離兩種思路,亦著重於「二諦」思想,但就龍樹中觀學而言,主要是以闡述空性為重。此以空性為主軸,如同般若經教一樣,展現出掃蕩、揚棄一切的特色,並透過遮遣二邊來捨離一切,以達蕩相遣執、善滅戲論之終極目的,朝向究竟的涅槃解脫。

所以,中觀學的假名安立也可說是一種破,乃是藉立而遮破諸顛倒妄見。意即,不管「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或者「不離於生死,而別有涅槃」,此雖看似有所立,肯定了俗諦及生死、世間之成立,但其用意可說在於破。如審視此兩句出現的脈絡,「二諦」之安立乃是針對執空之人、以為空破一切世俗法,所提的因應與對治,以破執空之見;同樣地,「生死即涅槃」可說是對於執取涅槃清淨的行者,破斥其片面地厭離生死、否定世間的偏失。可知,此兩者雖看似有所立,但皆不外於執著戡破。此時中觀學的肯定可說是某種否定,因此可說是藉立而破妄執,圓融外可說更重於超越。 

相關文章 悉斷一切見   略論中觀學方法論


[1] 原文為:「中觀學派在闡釋一切事物皆無白性和畢竟空的觀念時,採用了二諦的說法,即用俗諦來說明一切現像是有,是幻有;用真諦說明一切現像是空,是真空。以二諦合明中道,從而將空與有兩種對立的觀念融合起來,體現了印度佛學的圓融思維」見洪修平、陳紅兵《中國佛學之精神》,頁268
[2]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成熟有情品〉云:「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見有情少實可得,唯有世俗假說有情。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安住二諦為諸有情宣說正法。何謂二諦?謂世俗諦及勝義諦。舍利子!雖二諦中有情不可得,有情施設亦不可得,而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為諸有情宣說法要,諸有情類聞是法已,於現法中尚不得我,何況當得所求果證!如是,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雖為有情宣說正法,令修正行得所證果,而心於彼都無所得。(T06, p. 1026, c22-p. 1027, a6)
[3] 《大智度論》亦以「方便」來強調二諦暨俗諦所扮演的功用,如《大智度論》卷〈照明品〉:「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住二諦中為眾生說法:世諦、第一義諦。舍利弗!二諦中眾生雖不可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以方便力故,為眾生說法。(T25, p. 700, b16-20)
[4] 而這也相應於般若經教的道理,如實知二諦則肯認一切聖道修學及聖果施設,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妙相品〉:「若如實覺二諦理者,彼亦應有預流果等。然彼一切愚夫異生,不如實覺世俗、勝義故,無聖道及修聖道,不可施設聖果差別。唯諸聖者能如實覺世俗、勝義故,有聖道及修聖道,是故施設聖果差別。(T07, p. 729, c11-16)
[5] 《大智度論》〈序品〉:「念法者,如佛演說,行者應念:「是法巧出,得今世果,無熱惱,不待時,能到善處,通達無礙。」「巧出」者,二諦不相違故,所謂世諦、第一義諦是;智者不能壞、愚者不起諍故。是法亦離二邊,所謂若受五欲樂,若受苦行。復離二邊:若常、若斷;若我、若無我;若有、若無。如是等二邊不著,是名「巧出」。諸外道輩自貴其法,毀賤他法故,不能巧出。(T25, p. 221, b17-24) 以及《大智度論》〈序品〉:「佛演說隨順第一義,雖說世間法亦無咎,與二諦不相違故。(T25, p. 222, c29-p. 223, a2)
[6] 如智者在《妙法蓮華經玄義》卷2:「圓三諦者,非但中道具足佛法,真、俗亦然。三諦圓融,一三、三一,如《止觀》中說。(T33, p. 705, a5-7) 此「三諦圓融」澄觀《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十行品〉亦云:「若總觀者。一則壞於三諦。異則迷於一實。故即一而三。即三而一。非三非一。雙照三一。在境則三諦圓融。在心則三觀俱運。住之與知即是觀也。」(T35, p. 667, a7-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