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晟法師《學問僧的生命書寫》推薦序
作為一位以佛教法義為主的探究者,印順導師思想一直是我心中的指路明燈,自認為是「印順學派」的一員,從印順佛學中找到自身的歸屬。我所推崇的既在於其學問,亦在於其人格──「人菩薩行」的行誼風範,他一生淡泊名利、無欲無爭,所念所想皆是「為佛教,為眾生」。我之推崇其學問,未必是指他博覽群經、著書立說,而主要是他的佛學觀點以及佛法知見乃是我所認同的,我即是順著他的義理詮釋建立起自身的佛法認識。
聖嚴長老同樣是以品格和學問感召著我,他亦有著菩薩濟世的悲願情懷,長年筆耕不輟、利他度人。我第一本接觸的佛書就是《正信的佛教》,深深啟發我對佛法的好樂,尤其曾經的親近因緣,如1995年參加過長老主持的大專禪七,又在1998年受菩薩戒於農禪寺,所以長老也是我的師父,賜與我法名「果霑」。是以佛教思想的歸趣我雖以印順導師為主,卻始終感念著聖嚴師父。
兩位當今高僧大德的佛教立場與佛法詮解未必全然一致,互有異同而各顯特色,如相對於印順導師重視印度佛教純正法義的回歸,聖嚴長老更強調中國佛教宗門法脈的傳承,尤其看重如來藏佛性思想。要略的說,印順導師和聖嚴長老都提出佛教復興的觀念和方法,如印順導師強調原始佛教和初期大乘的精神理念,跳脫中國佛教視角來重新反思中國佛教,聖嚴法師則主張以中國佛教傳統為根基,吸納不同佛教文明來助益中國佛教的發展。
雖然兩人佛法意趣不盡相同,甚至明顯不同,但是不同不代表必須對立,反而可以在差異中刺激反思,甚至進一步欣賞之。而我之所以推崇聖嚴長老,即是他雖未必全然認同印順導師的佛學觀點及佛法判攝,但是他兼容並蓄、海納百川的寬廣胸襟,即便有所保留,卻仍廣泛吸收、謙卑學習,把印順長老思想當作其重要的學佛養份,進而依此來改良中國佛教、改善佛教徒的信仰品質。
我曾在論文中表示:兩位法師之間表面上確實很不一樣,但振興漢系佛教的方向可說是一致的。或可說,兩人是同一作業流程中的不同步驟,印順導師首先從奶水中分析其純正原料或元素,告訴我們那一部份是對健康最有幫助的,而那些是水或調味料等次要成份;聖嚴長老在印順導師研究成果的基礎下,就原有奶水中,多加對健康有益的純正原料進去。換句話說,印順導師從摻了水或調味料的牛奶中,提煉出精純的部份,而聖嚴長老則是從摻了許多水或調味料的牛奶中,加入更多精純(原汁)的牛奶。──以此來看待印順導師的抉擇純正法義與聖嚴長老的傳承宗門法脈,兩人的對立性未必如此明顯。
現今不少傳統中國佛教的擁護者,對印順導師的著作與思想心懷芥蒂,甚至群起否定而拒斥之;這其實大可不必,我常舉的典範人物即是聖嚴長老,正因觀點不同,所以更應好好認識、深入學習,從不同想法中擴大對佛法的理解。
當代兩位高僧有諸多相似特質,如同為大陸渡台僧侶,身形瘦弱而體虛多病,然皆深懷慈心悲願精研佛理,以佛法的義學思想作為修行弘法的重心,且兩人先後取得日本學位而有「博士比丘」頭銜,都以弘揚人間佛教、實現人間淨土為核心信念價值等。
本書作者德晟法師敏銳的觀察力,發覺到兩位僧人的相似性,博士論文即以兩位高僧的自傳為研究主題,深入分析各自的文本書寫,指出「學問僧」即是「菩薩僧」,從事學問研究的背後乃是源於大乘佛教的信仰關懷,意即是菩薩道的實踐,不是純粹為學問而學問,卻是為身心的淨化與道業的理想鑽研學問。
德晟法師文筆流暢而心思細膩,透過自傳的生命解讀,析探兩位高僧心靈深處的點點滴滴。如描繪到捨俗出家之際內在的心理感受,以及兩人出家多年後重返大陸故鄉,不管是舊地重遊或者俗家重訪,都顯發真摯的情感波動(如再見自己家人的親情撞擊),可以看出他們雖理性探索學問,但同樣感情充沛、情意真切。然如此真情流露在其思想論著的背後卻少為人知,而本論文細緻地指出了這些生命過往,讓人感知「學問僧」亦有至情至性的一面,此也相應菩薩行者情深義重的人格特質。
綜觀此書,大致有四個特點及貢獻:第一以當代華人佛教領袖的自傳作為研究對象;第二從自傳分析中關連到生命敘事、生命書寫的價值關懷;第三論述學問探索背後特有的佛法修行範式;第四析述兩人出生背景、學思歷程、困境挫折、修道體驗,乃至角色扮演、方向定位等各自特色。整體而言,這是一本豐富而深刻的專著,以現代的學術方式為「高僧傳」研究提供另一種取材線索與取角視野,成為探研當代高僧傳記重要的參考著述,塑立生命史歷程、修道傳記的研究範式。
在此除向德晟法師表達恭賀之意,也盼能在兩位高僧生命經驗的行誼啟發中,一同生起「哲人雖遠,典型夙昔」的自期自勉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