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因眾生而病」
《維摩詰經》言:「從癡有愛,則我病生;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眾生得不病者,則我病滅。所以者何?菩薩為眾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則有病;若眾生得離病者,則菩薩無復病。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菩薩如是,於諸眾生,愛之若子;眾生病則菩薩病,眾生病愈,菩薩亦愈。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薩疾者,以大悲起。」
悲心殷切的菩薩把所有眾生都看成是自己的孩子,父母愛孩子,孩子生病了,父母也會跟著心神不寧、寢食難安。是以眾生還在煩惱痛苦中,就像生了病一樣,身為「菩薩」當然也會跟著「生病」啊!
不過,菩薩的「病」跟一般的病不太一樣,他的病不是身體上的病痛,而是一種內心的病,這種病出於「大悲心」,因為太護愛眾生、不忍不捨眾生受苦,所以才會跟著眾生一起「生病」。
因此《維摩詰經》中提出了一充滿慈悲的觀點:「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意即菩薩因眾生而病。
從大乘佛法來看,菩薩的「病」並非身體或精神的狀態,而是為了眾生承受痛苦、體驗生死的過程。菩薩的病源於眾生的苦,當眾生被無明與愛欲束縛而痛苦,菩薩也跟著痛苦;反之,當眾生解脫了,菩薩的病也隨之消失。菩薩的「病」,就是這樣一種「同體大悲」——感同身受、同情共感,與眾生連結、共同承擔其痛苦,直至其脫離苦海。
「彼有疾菩薩,復應作是念:如我此病,非真非有,眾生病亦非真非有」,然而菩薩的病跟眾生的病其實都是虛幻的,就像一場夢一樣。當眾生都覺悟了,不再生病,他的病也會跟著消失;這就好像父母看到孩子健康快樂,自己也會跟著開心一樣。可知,菩薩道但求利他,在他人的苦難看到自己的責任,只不過這樣的責任不能太過執著、太過強求,執著強求就會產生痛苦。
事實上,菩薩的「病」並不是負面的折磨,而是「大悲」的自然體現。《維摩詰經》說菩薩的病「非真非有」,意思是菩薩清楚地知道這種病源於大悲心現起,但不會因此受縛或染污,因此菩薩的「病」不僅是一種慈悲,也是一種智慧的示現:透過眾生苦痛的感知,菩薩激勵自己積極地去救度眾生,然救度一切眾生卻無眾生可度,付出無所求後還復清淨無染、輕安自在。
菩薩之所以為菩薩,就是因為他們願為眾生付出一切,是以《維摩詰經》的「菩薩因眾生而病」這個思想,讓我們更深刻地了解到菩薩的悲心,菩薩的可貴和偉大亦於此可見。
延伸思考:
*生活中是否有哪些行為可以體現出「菩薩因眾生而病」的精神?
*自己是否曾經切身為他人著想,把別人視為自己、甚至看得比自己更重要?
(佛教徒必讀經典系列之《維摩詰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