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聖物商品化
信仰者對於所信仰的對象心存敬畏,然而對非宗教徒或者無神論者來說,僅視為一般現象或文化,不只藉以生財而商品化,有些時甚至當成笑話,作為茶餘飯後揶揄的材料,然這在虔誠宗教徒眼裡看來自是一種褻瀆。
宗教必須接近群體、親近民眾,適應時節因緣的社會環境而作出新形象的呈顯轉化。當中展現創意,同時也易衍生爭議,存在一定的兩難挑戰,而這不只存在於佛教信仰中,對於其他宗教如基督教、伊斯蘭教等都有類似景況。
此兩難當回到身而為人的同理共識,人與人之間必須要有的相互尊重。我們不能期待非宗教徒跟信仰者一樣心懷神聖的敬畏,但至少要尊重每個人心理的感受。
事實上,宗教是人類文化或文明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就像科學求真、道德求善、藝術求美,宗教信仰之求聖,亦有其重要價值,如一個人若是懂得去感受、感染宗教清淨莊嚴的氣息,將助於構築美好人生的實現。
可知宗教商品化的聖俗問題,重點在於創作者是否心懷善意,而不是廉價式僅作為Kuso對象。倘若不能心懷善意去聖化和美化,至少不能心存惡念的醜化,這是人與人、群體之間面對文化差異的基本心態。
不過,依大乘佛典「不共」世間的特有觀點,如《金剛經》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等,此「破相」理論或亦可作為佛弟子解讀宗教過度商品化的自療自慰,雖然這也是似而不見的鴕鳥心態。
宗教商品化可能引發的世俗化危機,應該抱著一種「中道」的態度,宗教徒可以用輕鬆開明的心理面對宗教聖物、神聖形象的不同創造,同時創作者也應將心比心信仰者的內在感受,如此當可以取得聖俗之間的和諧平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