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0日 星期六

力挽招生狂瀾

2017.5.19  Fri.
力挽招生狂瀾
因應嚴竣的招生未來,各系所無不嚴陣以待,我們宗教所亦然。下星期所上要開招生策略會議,我有幾個淺見如下:
一、強化辦學績效
如拙文「招生重於口碑」所說,如果我們辦學成效良好,在學與畢業的同學收穫滿滿,他們都會是最佳宣傳員。只要他們願意幫忙,多多引介、推薦作為回饋,招生自是不成問題。因此每次的招生都是教學成果的自我檢視,倘若招生不好,恐是我們辦學績效不彰,必須從此根本性問題著眼,否則即便因強勢宣傳、廣告而滿招,屆時也會讓他們敗興而歸。
二、善用網路宣傳
網路是最有效又最便利、經濟的宣傳管道,如果我們的官網乃至臉書、部落格等能衝高點閱率,每天都有一定人數造訪,自然而然達到宣傳效果。如此,我們應有專門的工讀助理(小工),負責收集所上各式活動訊息,隨時更新網頁,活絡人氣。
三、爭取奬助學金機會
學費暨奬助學金提供之多寡,亦關乎報考意願;如佛光、南華、法鼓和玄奘等大學不是國立大學收費,就是提供多種奬助學金。倘若我們能為學生開拓財源,如申請各項研究或教學計劃,讓同學擔任RATA等,當也不無小補;或者與寺院道場、宮廟、基金會等「建教(或產學)合作」,嘗試募款之可能。
四、多辦活動增加曝光率
除網路外,透過上電視(大愛台)、寫文章等,都可讓人留下一定印象。尤其慈濟資源豐富,會眾人數龐大,辦起活動來動輒數百千人,若能以宗教所名義與基金會合辦相關文教活動,包括擔任講師等,都有助提昇能見度、利於招生。
未來數年之間是諸多大學危急存亡之秋,唯有力挽招生狂瀾,各系所才能永續發展,否則只能屈就現實,聽任校方逐步走向整併、裁撤之路。

保留信仰錯誤之可能

2017.5.18  Thurs.
保留信仰錯誤之可能
佛教之所以吸引人,或者令我著迷,其一即在於其理性精神。
宗教徒最大的盲點,即在於「自我感覺良好」,覺得自己所信是最殊勝圓滿的--「僅此唯真,餘者皆非」。然而「當局者迷」,如果不自我檢視、自我懷疑,甚至自我批判,則虔信的背後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自我迷失。
相對的,佛教是少數會自我反思,乃至自我否定的宗教。如整個《金剛經》就是在批判、揚棄中追求昇華和超越,包括對佛教信仰本身的批判、超越,如說:「若謂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解佛所說義」、「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等。
此外,龍樹《中論》說「佛亦無所說」,也呼應此一立場。在《迴諍論》亦言:「若我宗有者,我則是有過,我宗無物故,如是不得過」──如果我有主張,去肯定什麼為對、為真理,則不免有一定過失;相對的,我沒有任何主張,沒有任何斷言,所以沒有可責難處。
達賴喇嘛說:「如果科學分析確證佛教中的某些主張是錯的,那麼我們必須接受科學的研究結果,並放棄這些主張。」(If scientific analysis were conclusively to demonstrate certain claims in Buddhism to be false, then we must accept the findings of science and abandon those claims.──這是一個開放心靈的智者,所展現出的寬大胸懷,不只符合了龍樹的中觀精神,也契應於佛陀的精神。
真理的本身是可以超越的,或者是必須超越的,唯有否定再否定,才能超越再超越而達於極致。
這讓我想到Karl Popper證偽論,凡稱得上是科學理論的,都是可以「證偽」(falsifiable),保留任何出錯的可能。佛教多少亦有證偽論的色彩,強調否定在探求真理、知識和智慧的重要性。
佛教的般若、中觀思想,教我們作一個理性的教徒;相對於多數人、多數宗教慣於故步自封、畫地自限,佛教獨到的內省與開放性,更顯特殊意義。

缺乏想像的快樂不夠快樂

2017.5.17  Wed.
缺乏想像的快樂不夠快樂
快樂是需要想像的!少了想像,快樂難以是快樂,或者不再那麼快樂……
一如少男少女為愛情著迷,想像是重要的催化劑,沒有了想像,愛情將不再美麗。雖然「幻滅是成長的開始」,但人生確實需要作夢、需要希望,來期盼未來美好的可能──「有夢最美,希望相隨」,如許多年前政治競選標語所言。
年輕人追求愛情、嚮往愛情,及至年長的成年人、中年人冀能功成名就、名利雙收,可是男歡女愛及名位權勢真有那麼好嗎?──當中許多的好,都是想像而來,是在想像中的美好,而未必真切符應於現實或事實,甚至只是一種浮華、虛榮而已。
快樂需要想像,宗教信仰的喜樂亦然。信仰者雖然不把希望放在塵俗的名、利、權、情,但對至高者的設想虔信,確實給人心靈上的慰藉,乃至產生動能和力量。
可知,人生要透過想像讓自己快樂,只不過想像的對象最好是長久、可靠的,而不是寄放於外在變動的事物上,不能「操之在己」。
儘管佛教重視「如實觀」、「真實作意」,但「假想觀」之「勝解作意」,有時更迅速得到效果、感應,而且也更簡易。我們平常要人保持樂觀,保持正向思考的習慣,這也是一種想像的形式。總之,善用想像讓自己快樂,這是人生快樂的秘訣之一。

身虛心亢

2017.5.16  Tues.
身虛心亢
近來身體微恙,前一陣子因反覆感冒而染上肺炎(不信邪感冒還下水游泳),最後只好吃抗生素治療。今天去看中醫,醫生說我身體處於「虛亢」狀態,大致是說身子虛弱,但心神卻一直是亢奮、亢進的。
從事學術研究工作,我的頭腦總是動個不停,無暇顧及身體反應,常處於「身心分離」狀態,長期下來身子不堪大腦之「無情」對待,多次召喚不得其果,最後只好罷工以示抗議。
這樣把身體搞差想來真是慚愧,多虧自己還是從事東方哲學研究──號稱「生命的學問」,竟然所學所知派不上用場,不只沒有「學以致用」,還多方殘害生命和身體,實可謂「捨本逐末」。
這或也是諸多學者的通病,不少讀書人身體都不是很好,從「文弱書生」一詞可知古來亦有類似問題。一方面學者長時間靜態生活,久坐不動,氣血循環差身體自然不好;另一方面,學者大腦發達,身體的覺照卻遲鈍了,過度用腦忽略身體感受,多病自可以想見。
去年剛往生的杜正民老師曾表示:「以我自己來說,直到這些年經歷罹癌、復發、進出醫院,才發現自己陷在教理哲學的研究太久,而忽略了佛陀的根本教法。」尋思此言,深有同感!雖然我不是得到癌症等重大疾病,但不愛惜身體,甚至過度勞損之,再怎麼樣的高深學問,一切都只是枉然。
讀書人皓首窮經鑽研知識,卻少了應用知識的本事,最後是用身心健康換取外在知識,學問是進步了,但身體也弄壞了,如此之知識建構猶如空中樓閣一樣。
「性格不改,疾病不除」,生病的背後對應到內在性格的盲點,全都是咎由自取;雖然我自己都知道,但慣性、習性難除。一切似乎已到某種臨界點,我再不作改變,一輩子恐將拖著氣虛體弱的身子直到終了,倘若如此真是得不償失!

慈濟浴佛

2017.5.15  Mon.
慈濟浴佛
五月的第二個星期天是母親節,同時也是佛誕日,不少佛教道場舉辦隆重的浴佛活動。如往年一樣,慈濟在世界各地同步浴佛,預計全球五大洲有38國參與,計472次,總規模和人數達26萬人次之多,光是台灣就有13萬人,台北中正紀念堂場次預估有兩、三萬人。

這大概是華人社會中,宗教活動中次數、人數最多的記錄。我想慈濟浴佛之所以成功,有幾點是值得注意的:

一、以現代化佛教音樂,取代傳統梵唄唱頌,使參與者能接受宗教氣息洗禮,卻又不拘特定的宗教形式,一同融入在莊嚴、寧靜、虔誠及感人的氛圍中;不只是佛教徒身心洗滌,非佛教徒亦深受感染,連菲律賓天主教國家也有上萬當地人一同浴佛,如此「跨宗教」的創新浴佛,受到廣大歡迎是可想而知的。

二、盛大的浴佛典禮,有賴諸多工作人員全心投入。長年來慈濟志工訓練有素,講求紀律、效率等,透過多次的排演練習,使得整個活動井然有序,因此從浴佛大典也可看出志工們的專心、用心。

三、 慈濟每年浴佛推陳出新,雖是大同但仍有小異。如今年中正紀念堂萬人浴佛,特別規畫「鐘鼓齊鳴」表演,並由超過百名的法師敲鐘,六百多位青年擊鼓,共同為全球各地祈福,這都是別出新裁的創舉。

四、慈濟的佛誕節乃是結合母親節、慈濟日三節合一,加上宣傳得宜,以共沐「佛恩、親恩、眾生恩」為號召,如此把活動作實、作大,自是吸引更多人參加。

我稍留意了其它佛教道場的浴佛典禮,猶如傳統法會一樣進行著,內容不出頌經、念佛、持咒、灑淨等。相對的,慈濟與時俱進、俱變,淡化佛教信仰形式,卻仍保有佛教精神內涵,迎合、適應現代人的需要,讓更多人共襄盛舉,我想這是慈濟浴佛之所以成功的地方。

慈濟浴佛網站

媒體報導  自由時報   中國時報                      聯合報

母親節快樂

2017.5.14  Sun.
母親節快樂
今天是母親節,由於上星期我們已回台北同媽媽、奶奶等一起慶祝,所以這兩天都待在花蓮昨天還帶著妻女到「春上村宿」用餐,後到鯉魚潭等地走走,今早還參加了慈濟「三節合一」的浴佛典禮。
由於小女還小,因此幫她媽媽過節的任務交到我身上,以感謝她長期來的辛勞。
坦白的說,內人應是我現在(乃至未來)最容易拌嘴、吵架的人,因為最為親近親密,所以很多話都不假修飾直言,因此生活上小有摩擦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但我們都知道彼此沒有惡意,只不過少了禮數、客套而已。
在我寫的文章中談女兒的多,說太太的少,原因之一在於她本身是個低調內歛的人,總不太喜歡我說得太多,更何況是談她。雖然我心理上很疼愛女兒,但對女兒的愛僅限於父女之情,但對太太而言,除了世間情愛外還多了一分感恩。
我們家三個兄弟姐妹從小被媽媽照顧得太好,家事都不太做,如今長大結婚,過去的習慣依舊,因此我們的另一半必須承擔多一點,所以對內人的辛苦,我一直是感懷於心。
尤其最近身體微恙,多費心她的關照。事實上,我頗為滿意(或應說得意)我現在的家庭,甚至還有那麼一點有恃無恐,心想即便我福薄德淺、業障深重,但我的太太、小孩應該不是這樣的人,如今「物以類聚」,與她們一起「共業」,讓我更具信心,覺得自己是個有福之人。
無論如何,母親節到了,感念及珍惜我生命中的三個女人──媽媽、妻子和女兒,願他們一切安好,我永遠愛著她們……

2017年5月15日 星期一

意業為重

2017.5.13  Sat.
意業為重
「意業為(最)重」是佛教重要主張,此作為一種命題(proposition),究竟是什麼樣的命題呢?是如「雪是白的」一樣的描述性(descriptive)命題?還是更像是「誠實是善的」之價值性(value)命題?或者當視為是某種宗教語言的表述,一如「上帝存在」、「人有原罪」等?還是三者皆有?
就佛法觀點來說,佛教的真理不只是佛教內部的道理或真理,而是佛教說出了真理,因此「意業為重」應不是「畫地自限」,僅限於佛教的道理,而是如實呈顯道德暨業力運作的實相;亦即「意業為重」之業說,固然表達一種「道德律」,這樣的業力法則亦是一「自然律」而「法爾如是」。
然相對於從真假論定「意業為重」的真實性,我們似乎更應該強調其實踐意義。如當我們說:「誠實是善的」,意味著「我們應該要誠實、不可說謊」,帶有行為指引和規約(prescriptive)的作用、目的。同樣的,當佛陀說「意業為(最)重」,主要用意之一是要我們守護好自己的心,不隨心所欲或心隨境轉,而處處造作惡業。
此外,佛教作為一種宗教類型,「意業為重」亦可視為是宗教命題,而具有宗教字句表達的特殊性。如對基督教徒而言,「上帝存在」此語句,除了是表述客觀事實外,亦是要人虔心敬拜上帝;同樣的,「意業為重」亦必須放在宗教信仰和實踐的脈絡,而帶有為宗教行持、身心淨化等功能。
總之,把真假放一邊,姑不論真假,重視「意業為重」當中道德暨宗教的實踐性、規約性意義,乃是我們可以留意的。

「男女有別」

2017.5.12  Fri.
「男女有別」
小女兩歲四個多月,大概從一歲半過後,我就很少幫她洗澡,雖然還是會幫她換尿布、洗屁股、換衣服等,但爸爸畢竟是男生,有些事不像媽媽那樣方便。
小女愈長愈大,愈來愈有自主性,現在不見得喜歡我親她,只有等她心情好時,我才可以親抱她,或者讓她親抱。如她不喜歡我親時,她會說:「阿比刺刺」──對我的鬍渣表達意見,儘管就男生而言,我已是幾近於「無毛」的「少毛一族」。
雖然不喜歡我親她,但她還是會希望我抱她,偶還會趴、躺在我身上。但我知道隨著女兒長大,親子間的親密度就愈少,特別是「父女」間更是如此。而我也開始避免親密動作,而且儘可能被動而不主動。
當然,等她長得更大,她若是主動,我也不會接受了;因為即便是父女,還是要謹守「男女有別」的分際尺度。
不過,身體的親密變少,意味著心靈的交流可以變多,例如小女現在識字增加,也較能夠表達思想和情緒;所謂「失於彼者必得於此」,這用在親子關係上似也如此。
我最喜歡吃餅干

兩種超越

2017.5.11  Thurs.
兩種超越
佛教有解脫道和菩薩道之分,前者重視自度,關心自己的解脫,後者強調度他,視別人的解脫優先於自己的解脫。雖有乘別之分,但最後皆為超生脫死、證得涅槃,不再受輪迴之苦。
解脫道的行者主要是聲聞、緣覺,既以解脫為目的,捨欲清淨、斷捨離一切是其特色;或可以「什麼都不要」顯示他們立身行事的準則,從放下一切、超越一切實現無欲無著的解脫。
菩薩固然亦要超越與放下,但在此同時也談承擔。相對於聲聞之「什麼都不要」,菩薩或可說「要來給他人」,從要得、獲取中輾轉行布施,亦從布施中展現出超越、不執著。
可知聲聞、菩薩各代表兩種超越,姑可略表如下:

         聲聞 ──  什麼都不要 (戒得)
         菩薩 ──  要來給他人 (能捨)
聲聞追求出世解脫,出淤泥而不染,表現出高風亮節、遺世獨立的氣節風骨;相對於此,菩薩則是患難與共、和光同塵,有情不染情,出世又入世,展現任重道遠、捨己為人的心志。
兩種類型的佛教行者雖然超越層次或格局容有差異,但只要真切篤實走在所擇的道路上,皆是聖者氣象,都值得我們的景仰和讚歎。

世事無常

2017.5.10  Wed.
世事無常
今早聽聞一個長輩朋友嚴重車禍,脊椎受到嚴重創傷,現在一週三次定期到花蓮慈濟醫院作復健。今天他剛好來醫院,我一聽到消息,便趕到醫院復健室找他。多年未見,他的身形消瘦不少,可猜想他一年多來的苦難折磨。
日常生活再簡單不過的一些動作,包括走路、跨越障礙物、投銅板等,對他而言卻異常困難,可謂名符其實的「寸步難行」、「舉步維艱」;而看他殘病在身,我心理感到不忍不捨。
整個復健室多的是這樣神經受損的病人,時而還會聽到哭叫聲、哀號聲。這樣的哭喊,除了是因為痛的緣故,亦有心理上的礙難接受、礙難適應,特別對年輕人更是如此──原本輕而易舉的動作,竟變得如此艱難,心理的失落可想而知。
我的朋友說,有一天晚上開車,準備從花蓮到瑞穗,不知怎麼一時恍惚,在東華大學附近出了車禍,自撞安全島,時速約有五、六十公里。還好目擊者緊急叫救護車,手術十多個小時保住一命,卻重創整個脊椎神經。
這位朋友平常重視養生,舉凡中醫、易學、推拿等,都有一定心得,平時也樂於和人分享保健知識,我對「椰子油」的認識也是從他介紹而來。而雖然他車禍重傷,還是不改過去樂於分享所知,如看我身形漸瘦,前一陣子受風寒氣虛體弱,提醒我多喝薑茶補氣,搭配龍眼、枸杞、黃耆、紅棗等,加速身體復原。
看到他辛苦地復健,諸多感觸湧上心頭,人世間再也沒有比平安、健康更重要的。有些人還可以復健,乃至康復,有些人卻連復健都不可能,例如重度漸凍人患者,這難以設想的折騰,如何地令人痛心、煎熬。
這世界上有一些人活著,卻活得很辛苦,活著本身就是受罪。如同先前文章所提,人要多往下顧憐,只要看到他們的悲慘際遇,瞬間可得療癒,人生實也沒什麼好爭、好放不下的。

從呼吸到解脫

2017.5.9  Tues.
從呼吸到解脫
安般念(Ānāpānasati)暨呼吸法門是佛陀在世時所強調再三的。這個法門同樣是「淺者修淺、深者修深」。淺者只是安定身心、平穩心情,深者則通達緣起、悟入實相,實現涅槃解脫。以下略從深處來談。
從呼吸可體驗生滅法,每一個吸氣是生、呼氣是滅;或者以腹部丹田起伏來說,每個丹田的起是生、伏是滅。呼吸伴隨腹部起伏,可說是體驗「緣生緣滅」的過程,從呼吸了解生滅的道理,而生滅法即是緣起法、無常法,呼吸出入的深觀即是了知緣起、無常、生滅變異等根本法義。
呼吸是觀察「地、水、火、風」四大中的「風大」。「風大」的特質是流動性,流動亦意味著變動、變化,一如古希臘哲人赫拉克利圖斯(Heraclitus西元前五世紀左右)所云:「濯足清流,抽足再入,已非前水。」(No man ever steps in the same river twice, for it's not the same river and he's not the same man.),我們氣息進出亦然,每次呼吸都已不是同一個呼吸,而一直流動、變動著。

呼吸的本身代表一種生滅無常的現象,若不能順著此無常性,而想要去改變、違背它,就會帶來莫大痛苦。也就是吸氣不可能一直吸氣、只是吸氣,而不再吐氣;同樣的呼氣不可能一直吐氣、只是吐氣,而不再吸氣。由於呼吸是自然生滅的現象,如果「無常計常」、「無我計我」──認為有一個我可以主導、主宰這一切,苦痛自然生起。相對的,隨順因緣生滅變化,了知無常、無我,我們將感到輕安自在,從每個呼吸當下領略生命喜悅。

簡單的呼吸背後有深刻的道理,覺觀呼吸即可引人通往解脫,我們如何不好好珍惜此法門、實踐此法門呢?

相關文章     「呼吸真美好」續篇

2017年5月8日 星期一

從馬克宏的愛情預見他的成功

2017.5.8  Mon.
從馬克宏的愛情預見他的成功
法國總統大選第二輪投票結束,馬克宏(Emmanuel Macron)一如預期順利當選,成為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法國總統。

馬克宏以政壇新人之姿異軍突起,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不只是他39歲的年紀,還有他如傳說般的愛情故事。

他的妻子布莉姬(Brigitte Macron)是他的高中老師,大他24歲,兩人不只是「師生戀」,而且還是「婚外情」,因為愛上彼此的同時,布莉姬還是有夫之婦,而且還是三個小孩的媽,長子甚至比馬克宏還大2歲。

相對於美國川普總統「男大女小」的老少配,馬克宏夫妻間「女大男小」更令人好奇。一個年僅15歲的少男愛上大他24歲的老師,無視外界壓力與異樣眼光,義無反顧決心攜手共度一生,這除非是心智早慧、早熟,否則不會如此果敢堅決,或許馬克宏之「英雄出少年」從他「擇偶」中即可看出。

猶記十六年前49歲的莉莉和18歲的小鄭「姐弟戀」搬上螢光幕前,飽受外界指指點點、冷嘲熱諷;在家人、輿論各方壓力下雖一度走下去,但沒多久兩人告吹,不了了之。而馬克宏夫婦一路走來始終如一,過程中雖比一般人艱辛,但愛情至今維持24年,結婚亦也有10年了。

愛情是偉大的,偉大之一在於超越了年齡的限制,年紀相差懸殊亦可締結連理;但愛情同時也是愚蠢的,怎麼會有人找一個年紀可以當他媽的女子結婚呢?

不管是偉大或愚蠢,馬克宏清楚知道自己做些什麼,他不是一時興起,也沒有為愛沖昏了頭;從他對愛情的判斷、抉擇,似可以預見他今日的成功。

如此美麗的愛情是難以發生在今日的台灣。在台灣,政治人物一旦有「不倫戀」──包括「師生戀」、「婚外情」等,已被認為是一種人格上的「瑕疵」,很容易在台灣政壇出局,更遑論投入總統大選。

從馬克宏當選總統,讓我們看到法國社會自由、開放等多元價值,甚至看到法國男人的浪漫多情。我們也預祝這位年輕總統,為法國乃至整個歐洲帶來嶄新氣象,不負民眾對他的殷殷期望!

刊於  即時論壇